24节气的由来

24节气的由来

社会奇闻绵江seo培训2022-01-15 12:18:40168A+A-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人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均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战国后期《侣氏春秋》这一书的“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非常发达的国家,由于农业和气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所以古代农民从长期的农业劳动实践中,累积了有关农时与季节变化关系的丰富经验。为了记忆方便,把二十四节气名称的一个字,用字连接起来编成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制定,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它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征。所以至今仍然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受到广大农民喜爱。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

有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从属农历,其实,它是根据阳历划定的,即根据太阳的黄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划分为24个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黄道分成24个等份,每等份各占黄经15度。由于太阳通过每等份所须的时间几乎相等,二十四节气的公历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并有两句口诀:

上半年来六,二十一,下半年来八,二十三。

古时把节气称“气”,每月有两个气:前一个气叫“节气”,后一个气叫“中气”。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如下表,它又同农历闰月的安排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按月分布情况表

月份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节气立春惊蜇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从上图知,太阳每年在公历3月21日通过春分点,黄经为0度。以后每运行15度,即为一个节气。但是在农历中,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随着斗纲所指的地方并结合当时的自然力气候与景观命名而来的。所谓斗纲,就是北斗七星中的魁,衡,杓三颗星。随着天体的运行,斗纲指向不同的方向和位置。起所指的位置就是所代表的月份。如正月为寅,黄昏时杓星指寅,半夜衡星指寅,白天魁星指寅;二月为卯,黄昏时杓星指卯,半夜衡星指卯,白天魁星指卯,其余的月份类推。

二十四节气详解

立春

斗指东北。太阳黄经为315度。是二十四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雨水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330度。这时春风遍吹,冰雪溶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惊蛰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345度。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了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孵化。中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春分

斗指壬。太阳黄经为0度。春分日太阳在赤到上方。着是春季90天的中分点,着一天南北半球昼夜相等。所以叫春分。中国古书中有不少有关春分的记载,如:“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开始。中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各地农谚有:“春分在前,斗米斗钱(广东)”,“春分甲子雨绵绵,夏分甲子火烧天(四川)”,“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湖北)”,“春分种菜,大暑摘瓜(湖南)”,“春分种麻种靛,秋分收麦收蒜(安徽)”。

清明

斗指丁。太阳黄经为15度。此时气候清爽温暖,草木开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从前,在清明节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门口插上扬柳枝条,还到郊外踏青,祭扫坟墓,这是古老的习俗。

谷雨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30度。就是雨水生五谷的意思,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所以,谷雨就是“雨生百谷”。谚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

立夏

斗指东南。太阳黄经为45度。是夏天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60度。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

芒种

北斗指向已。太阳黄经为75度。这是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的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作物成熟。芒种前后,中国中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雨量增多,气温升高,进入连绵阴雨的24节气的由来梅雨季节,空气十分潮湿,天气异常闷热,各种器具和衣物容易发霉,所以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叫“黄梅天”。

夏至

北斗指向乙。太阳黄经为90度。太阳在黄经为90度“夏至点”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中午太阳最高。这一天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昼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起,进入炎热季节,天地万物在此时生长最旺盛。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小暑

斗指辛。太阳黄经为105度。天气已经很热,但不到最热的时候,所以叫小暑。此时,已是初伏前后。

大暑

斗指丙。太阳黄经为120度。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正值二伏前后,长江流域的许多地方,经常出现摄氏40度的高温天气。要作好防暑降温工作。这个节气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谚语,要注意防讯防涝。

立秋

北斗指向西南。太阳黄经为135度。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七爽,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处暑

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度。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白露

斗指癸。太阳黄经为165度。天气转凉,地面水气结霜最多。

秋分

斗指己。太阳黄经为180度。秋分着一天同春分一样,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依中国旧历的秋季论,这一天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称秋分。但在天文学上规定,北半球的秋天是从秋分开始的。

寒露

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度。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结成白色露珠。

霜降

太阳黄经为210度。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立冬

太阳黄经为225度。习惯上,中国人民24节气的由来把这一天当作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终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间操作结束了,作物收割之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立冬一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中国各地农民都将陆续地转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其他农事活动中。

小雪

太阳黄经为240度。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小雪前后,黄河流域开始降雪(南方降雪还要晚两个节气);而北方,已进入封冻季节。

大雪

太阳黄经为255度。大雪前后,黄河流域一带渐有积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

冬至

太阳黄经为270度。冬至这一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中国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而冬至以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天就逐渐长了。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

小寒

太阳黄经为285度。小寒以后,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而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

大寒

太阳黄经为300度。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谚曰:“冷在三九”。

大寒以后,立春接着到来,天气渐暖。至此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完成了一个循环。

24节气的由来

从节气的含意可知,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分为四类,即: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日本用了1000年后想弃用,现在怎样了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我们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01

中国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日本用了2000年后想弃用,现在怎样了

大家都知道,日本受我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深,包括我们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古代的日本,也是直接照搬过去,一直用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

但是此前,日本气象协会忽然异想天开,说“二十四节气”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仅适用于中国,并不适用于日本!

也确实如此,因为维度问题,立春时节,在中国已经春暖花开,而在日本却还是大雪纷飞;立秋时节,在中国已经初现凉意,而日本却依然是酷暑难耐……

因此日本气象协会在其网站曾发布消息称,准备制作日本版的二十四节气。

但随后,日本气象协会的电话就被打爆了,不仅有普通民众,还有像俳句界、日语专家等权威机构。

电话那一头,都是清一色的反对声音,把他们骂得狗血淋头,有骂他们侮辱历史的,有侮辱传统文化的……

最后,日本气象协会只好选择了认怂。

但日本人都好面子,认怂归认怂,也得留点面子不是,于是决定在二十四节气后加上简单的注释,像下面这样:

后来,日本气象协会还是不死心,又做了个全国调查,想知道在普通民众中,二十四节气的认知度如何,结果被打脸了。

调查结果表明:二十四节气中,日本民众认知度最高的是冬至,高达93.3%,再加上春分、秋分、夏至,这“二至二分”,每一个认知度都超过了90%,而认知度不足20%的“冷门”节气,只有8个。

调查结果一出,日本气象协会终于完全认怂,彻底死了想要自己搞一套“日本版二十四节气”的妄想。

02

源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日本的认知度,居然比中国还高吾辈当自强!

但看到上面那个调查结果,中国学者坐不住了:源于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日本的认知度居然这么高这可远远高于中国。

这可太说不过去了。

有学者忧心忡忡:现在很多家长,只看中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传统文化的培养,比较薄弱。

针对当下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渐渐遗忘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开始行动起来,因为:再差,也不能让日本比下去啊,毕竟是我们自家的东西。

其中,中国民俗学会理事、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毕雪飞,曾长期在日本留学。她的建议是:日本对待二十四节气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把多个节气,列入日本的法定节假日。

这一点,你赞同吗

国家已经采纳了,截至目前,唯一被确立为法定节假日的节气,你知道是哪个吗

另一重大进步是,就在2016年11月30日,我们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正式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这只是我们传承二十四节气的一小步。

2017年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2019年7月,由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与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天气·二十四节气研究院”正式成立。

传承中华文明,我们一直在路上……

传承中华文明智慧,从孩子抓起

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呼吁“所有中国人都应当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者、保护者和实践者。尤其是儿童,是传承我们这项民族智慧结晶的重要力量。”

也因此,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考点,在中小学生的试卷上,出镜率越来越高。

下面这些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点,家长务必为孩子收藏。

1、一口气记住二十四个节气的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2、抖音鬼才老师,总结的二十四节气特点的诗歌:

春夏秋冬分四季,还有二十四节气。

立春冰消阳气转,雨水来到茶花鲜。

惊蛰蛇虫出洞欢,春分蝶飞桃花艳。

清明挥泪烧纸钱,谷雨春山新茶煎。

立夏麦穗千层浪,小满肥蚕自作茧。

芒种收割开大镰,夏至蛙鸣蝉噪烦。

小暑大暑酷热天,立秋叶落南飞雁,

处暑桂花香气漫,白露千岭层林染。

秋分白昼开始短,寒露蛙鼠要冬眠。

霜降野菊斗严寒,立冬草瘦百花残。

小雪临近要保暖,大雪瑞雪兆丰年。

冬至要端饺子碗,小寒时处三九天。

大寒节至岁将满,杀猪宰羊过大年。

温馨提示,别忘压岁钱。

3、全面认识二十四节气的读物

另外,还有很多著名的专家学者,专门为中小学生编写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读本,以此提升孩子们对二十四节气的认知。

其中的佼佼者,是“中国气象爱好者”主编的《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

本套书最大的特点是,告诉孩子: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民俗,更是科学!

这套书从天气和气候的角度讲述二十四节气,分析每个节气时的温度、降水、季节和气团变化情况,枚举其前后的典型天气。

从中孩子可以看到,节气虽然和我们平时的天气,有一些不同,譬如立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不是秋天。但是,在节气命名和物候背后,天气、气候变化的因子和线索都隐约可见。

因此,这套书不仅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传播科学知识,让孩子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出发点,是不折不扣的科学,它是科学和文化、艺术、农时、物候的完美结合。

如果你也想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更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传承中华文明,顺便培养下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强烈建议你给孩子看看这套《气象中的二十四节气》。

不仅能让孩子更懂二十四节气,爱上中国传统文化,不至于被日本比下去,而且还能让孩子考试时考出好成绩,因为很多大考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考点,出现的越来越频繁。

点击下方链接可以了解详情:

二十四节气│清明节来历及习俗知多少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又称踏青节、三月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即冬至后的第106天。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谚语。

清明节与寒食节起源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既是自然的节气点、国家法定假日,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具有缅怀先人、礼敬祖宗的重要意义,那么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和它的习俗吗这还要从寒食节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而随从介子推一直忠诚守护。19年后,秦国派3000甲士护送重耳回到晋国即位,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介子推却功成身退,隐居在深山赡养老母。后来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来相见,就放火烧山,却不幸将介子推和其母亲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就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每年的这一天不能烧火做饭,只能吃冷的事物。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随着时间的迁移,人们逐渐把寒食节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渐渐的,“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寒食节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

清明节习俗

清明祭祖

清明节作为传统祭祀节日之一,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祭祖扫墓。按照习俗,人们在清明期间将墓园打扫干净,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叩头行礼祭拜,以此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了“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强体健,还可以培养勇敢精神。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是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植树

有人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人们就有了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当风筝飞至高空将线剪断,意味着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草木萌动,时阴时晴,红船旅文提醒大家注意天气变化,为出行和劳作做好准备。

部分图文源自网络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