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故事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故事

社会奇闻绵江seo培训2022-01-13 15:26:33196A+A-

儒生系列之一:颜回

《将夜》,被喻为近年来最良心的玄幻小说改编剧,一众大牌云集,甘心为陈姓少年作配,不少原著党表示,此剧配角选角十分贴切,比如说那位温和、却厉害的大师兄。

大师兄出场很早,开篇第一幕,一位衣着朴素、眉眼温柔的中年文士,安静坐在小河边,他一手持书,一手持瓢舀水,一举一动都显得从容不迫,一副成竹成胸的模样。

尽管只有一个镜头,文士的表现却十分抢眼,似乎有种“我在,便一切安好”的气度,让人没来由地感到安心。

我就路过笑笑,你继续

这位高超的抢镜者,正是夫子的首徒:李慢慢。

熟悉历史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这位李慢慢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人,一个低调却地位尊崇的儒生:孔子的大弟子、被尊为复圣的颜回。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

颜回,字子渊,又被称为颜渊。渊者,回水也,也就是漩涡激流,颜回以此作为名、字,正是取其急流勇进之意。

《论语》中有《颜渊》篇,共计24章,记录了颜回等弟子向孔子请教时的对话,其中,颜回问:怎样才是仁孔子的答案是:克己复礼。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颜渊》

孔子如是说,颜回便如是做了。

春秋末年,各国战乱频起,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故事鲁国国内同样政局不稳,权臣把持国政、反叛作乱的事情时有发生。纵然身处乱世,颜回却始终保持初心不改,一心追求正道,行为举止从无逾越,终生未曾出仕做官。

提到颜回,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孔子对他的那句评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饮食、居住都很简陋的情况下,别人都感到苦恼,颜回却十分享受,从中领悟到快乐。

一个葫芦剖两半,节约又环保

箪和瓢,分别是盛装饭食、饮料的器物,后世也以箪瓢,借指生活简朴,安贫乐道。

电视剧《将夜》中,更是以那个十分醒目的浅黄色葫芦瓢作为大师兄的象征,也就是所谓的本命物。

其实,颜回出身鲁国贵族,父亲颜路有着鲁卿大夫头衔,虽然此时鲁国贵族世家大都衰落,颜回家中仅有几十亩田地,以及陋巷住宅,但他身为孔子最宠爱的弟子,自身学识渊博,如果一心仕途,并不会比子路等人的成就低。

颜回却认为,夫子的大道不能推行,这是身为弟子的过错,也是国家的悲哀,至于说贫贱或是富贵、平凡或是勇武,都只是身外之物,不值得挂念。

为了追求大道,颜回洒脱地放弃名利富贵,一门心思钻研学问,或许有人觉得他迂腐,但由古至今,中国历代文人大多如此,名利富贵固然好,对思想境界的自由追求却更重要。

坚持自我,坚守本心,此为文人节气。

学无前后,达者为先。

颜回是最得孔子真传的弟子,后世公认的孔门首徒。

有人认为,颜回既然是孔子的大弟子,他即便不是须发皆白,也必是老成持重的中年形象。事实上,颜回的年岁并不大,入门时间也不是最早,13岁时,他跟随父亲颜路一起拜孔子为师,在一众师兄弟中,更像是个没长大的小跟班。

我本少年,奈何显老

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故事

起初,颜回在师门的表现并不惊艳,许多时候甚至反应慢半拍。

一次,颜回与子路一起在泗水沐浴,见到一只五色羽毛的鸟,颜回便问子路,这是什么鸟子路回答道:这是荧荧之鸟。

过了几天,二人再次到泗水沐浴,又见到同样的鸟,颜回再问子路同样的问题,子路回答:这是同同之鸟。

颜回不禁奇怪:为何同样的鸟,却有两个名字

子路却道:这有什么奇怪同样是丝绡,煮制就成了帛,染制就成了皂,一种鸟两个名字,很正常的事情。

这明显是将颜回当作小孩子糊弄。

尽管子路善辩,但他擅长的只是小聪明,颜回掌握的却是大学问,是为人之道。

孔子曾多次不吝赞美之言地夸奖颜回,认为他好学、有礼、仁义;而孔子对子路的评价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故事是:登堂,还未入室。言下之意,你小子距离真正的学问,还差得远呢!

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贡也曾评价:自己只能闻一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知十,自己远不及颜回。

由此可见,同样是做学问,每个人天赋不同,选择的领域各异,成就也各不相同。

为何孔子如此看重颜回其中还有一段故事。

当时,鲁国流行开办私学,除了孔子之外,另外一位被称作“闻人”的少正卯也十分博学善辩,与孔子争抢学生,许多孔门弟子被吸收前往,“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却唯有颜回一人,未曾离开孔门半步。

这不仅是因为颜回对师父深怀崇敬、感恩之情,更因为他对孔子的思想领会最为深刻透彻,不愿意背离初衷,去接受其他人的肤浅言论。

经历此事之后,孔子对颜回越发喜爱,颜回的学问也更加精深,俨然已成为孔子的代言人,昔日那些视他作小儿的师兄们,不得不反过来尊这位小儿一声“师兄”。

做学问便是如此,学无长幼,达者为先,颜回以幼龄而跃居首位,便也理所当然了。

颜回深得孔子真传,并非仅仅体现在学问上,更重要的是他个人修养出众,从不迁怒他人,更加难得的是,同样的错误,颜回绝不会犯第二遍。

“不迁怒,不贰过”,这两个要求,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却是十分困难。

不迁怒,体现的正是颜回极为高明的情绪控制能力。现在很多人提倡情商,其实,真正的情商,并非会说话,也不是逢迎拍马、左右逢源,而是培养自身平和、豁达的气度。

不轻易被外物左右情绪,便是情商高。

不贰过,表现出的则是颜回敏锐的洞察力和领悟能力。天才与平庸之辈最大的差别,不在于是否勤奋刻苦,而在于能够从错误中汲取多少经验教训,绝顶的天才,只犯一次错误,稍次一些的人才,虽然多次犯错,但每次进步明显,平凡的庸材,则一直原地踏步,犯错之后积极悔过,却绝不改过。

庸材不是不想改正,而是无从知晓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改变哪里,这样的人,即使再勤奋一百倍,也收获甚微。

颜回的厉害之处,也正在于此。

颜回并非只是埋头读死书的人,他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将旅途中所得的古籍互相参详、考证,整理出大量的典籍,特别是对《易》的整理过程中,颜回殚精竭虑,据说,连头发都熬白了。

孔子晚年时十分喜爱读《易》,曾三次翻断竹简的皮绳,留下“韦编三绝”的典故,这正是对颜回劳动成果的肯定,也足见颜回治学的严谨。

可惜,天妒英才,鲁哀公十四年,正当盛年的颜回突然病逝,因家境贫困,父亲颜路与师门同学多方筹措,才勉强完成葬礼。

孔子对爱徒的早逝悲痛难耐,放声高呼:“天丧予!天丧予!”

纵观颜回一生,他虽然始终生活清贫,却有着强大的精神追求,毕生沉浸在求学、治学的快乐当中。后世推崇颜回,并非偏执地认为,知识分子必须“一箪食,一瓢饮”,让自己过得窘迫,而是强调,即使生活清贫,也不能失去追寻真理的能力。颜回一箪食一瓢饮故事

与其在清贫中怨天尤人,不如做好自己。

贤者与平庸的区别,大概正是那点不懈的追求。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