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排水系统

故宫排水系统

社会奇闻绵江seo培训2022-05-01 0:23:19171A+A-

北京故宫的排水系统

故宫的排水系统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明沟和暗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污水管线。历经将近600年,许多地下管网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无论多大的雨,在故宫内也不会发生积水现象。

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

宫内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下雨时,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地面和明沟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

故宫是如何防涝的?能做到600年不积水!原来做了严密的排水系统

故宫的排水系统有什么特别

紫禁城内的御路、甬道都修成中间高两侧低的“熊背”形式,先把水往两侧排。

基本的排水组织结构如下图:

排水系统特点:

1顺应地势略有坡度:

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京城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东南流。

紫禁城的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亦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略有坡度。其中紫禁城北门神武门地平标高46.05米,南门午门地平标高44.28米,南北地平高差约2米,这一坡降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积水能缓慢排泄。

另外,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消纳紫禁城的雨水。

2明沟暗沟四通八达:

紫禁城内总的雨水走向,是东西方向的雨水汇流入南北干沟内,然后流入内金水河。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疏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

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3千龙出水绝无积存:

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前后排列,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就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这些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兽,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刻成龙首形,既能排水,又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

暴雨来临时,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在大雨时如白练,小雨时如冰柱,而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景象,蔚为壮观。三台雨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4全石沟渠结实耐用:

紫禁城古代排水设施是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故宫古建筑一样得到精心呵护。为时18年的故宫古建筑整体保护修缮工程将古代排水系统保护纳入其中,正在稳步推进实施。

故宫的排水系统十分庞大,仅保留至今的古代雨水沟的长度就超过15公里,其中暗沟的长度将近13公里。故宫博物院将排水系统分成几个区域,按区域制定集中清理计划,逐区开展,在4至5年间完成一次全院的排水系统的集中清理工作。另外,故宫排水系统仍然功能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故宫内的明、暗雨水沟很多都是全石制造的,结实耐用。当然也有一些砖石混合或者砖制而成,在历次检修排查中,发现破损构件都及时进行了更换,确保大雨中排水通畅。

5雨污分离提升功能:

随着故宫社会功能的增加和强化,在保护和保留原有雨水系统的同时,需要继续建设完善污水排放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排水系统建设。目前故宫博物院内部排水系统已经形成雨污分离的两套排水系统,污水系统是同市政管网相连的单独管线,排水系统仅用于排除雨水。

古代排水系统与现代排水系统相结合的同时,人员管理也要到位。在暴雨过程中,全员岗。一是制定防洪预案,专职人员到位,预备疏通工具到位,以随时到岗排除堵点。二是与北京市水务局河湖管理处建立紧密的联系,保证通讯畅通,在雨季随时监察内金水河水位,通过开闸放水,适时调节内金水河水量水位。

故宫排水系统能够经受住暴雨考验,既是因为古代排水系统沉淀着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同时也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作用下,造就了今天强大的排水防灾功能。

故宫的排水系统中,前三殿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前后排列,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雨水逐层下落。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兽,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刻成龙首形,且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

同时,紫禁城宫殿建筑密集,路面多为砖石铺设。几十年来,大量地面铺装改为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不利于排水和渗水。故宫博物院从2015年开始逐步将全院的水泥地面和沥青路面改为砖石材料的传统建筑材料,不但使景观环境得到改善,更使排水和渗水功能得到加强。

北京等地遭遇“7·20”特大暴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的“千龙出水”场景。面对超强暴雨,紫禁城几乎没有明显积水。7月25日晚,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媒体披露紫禁城“最牛”排水系统的奥妙。

奥妙到底在哪里?按照单院长的说法,地上径流“千龙出水”,地下暗沟纵横交错,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和强大的排水能力,体现了前人建筑的智慧与匠心。媒体调查之后,还对此进行了五点总结:顺应地势略有坡度、明沟暗沟四通八达、“千龙出水”绝无积存、全石沟渠结实耐用、雨污分离提升功能。

仔细一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故宫排水系统的这些奥秘,不偏不倚地击中了当下一些地方城市排水系统的弊病:比如没有坡度,动辄堵塞,下水管道多为水泥管,窨井等用砖块砌成,年久风化、倒塌现象多,排水能力设计过小,没有实现雨污分流等。

除了点赞故宫的“最牛排水系统”,我们更要从“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中汲取“古为今用”的精粹。在600多年前的技术条件下,人们都能够建设出故宫这样超强的“最牛”排水系统;600多年后的今天,技术发达,生产力、生产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我们为什么就建设不出一个能赶超前人的排水系统?

故宫排水系统

古代排水系统沉淀着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这正是当下各地的水利工程需要好好学习的。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