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的资料

施耐庵的资料

历史真相绵江seo培训2022-06-27 22:04:22113A+A-

施耐庵的作者简介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扩展资料:

名字由来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

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

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扩展资料:

名字由来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扩展资料:

名字由来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

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

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施耐庵(约1296—约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

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

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的资料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69804.html

施耐庵资料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069804.html

施耐庵(约1296~1370)

施耐庵的资料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施耐庵,名彦端,又名子安,耐庵为其字。据兴化县续志载,生于元元贞丙申(公元1296年),殁于明洪武庚戌(公元1370年),享年75(虚)岁。

施耐庵祖籍苏州,后移居兴化,兴化地处里下河下游,沟河纵横,港汊交错,其父施元德在兴化操舟度日。耐庵有两个弟弟:二弟彦明,三弟彦才。

施耐庵因童稚时聪颖过人,其父元德公把他送到海陵东隅之白驹场读书。白驹场地处牛湾河、运盐河交汇处,这里盐业发达、物产丰盈、市井繁荣、人文荟萃,俨然有海滨城镇的韵味。优裕的乡里环境,良好的教育条件,熏陶着幼年的施耐庵。

施耐庵勤奋好学,才思敏捷,很快成长为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19岁时,他初涉科场,一举考取秀才;30岁那年又考取了举人。延至元泰定年间,到大都(北京)参加进士科考。施耐庵踌躇满志,自以为定能一举成功,曾夸下海口,此科定能金榜题名。不料,事与愿违,名落孙山。耐庵深愧有负父老乡亲厚望,遂有难见江东父老之感。其时,大都好友刘本善,官居国子监司业,他素知施耐庵道德文章堪为人范,于是为他多方周旋,恰逢山东郓城县训导(地方分管教育的小官)有缺,便举荐施耐庵前去赴任。

在郓城期间,施耐庵倡导学习,廉洁奉公,同情百姓,指导农桑。他的正直行为引起了上司和地方实力派的不满,每每受到刁难。当时,阳谷县有一个绅士吴林要安插他的亲戚,被施耐庵严辞拒绝。吴林怀恨在心,后来就以莫须有的罪名诬告施耐庵。施耐庵体会到官场黑暗,举步维艰,于是愤然辞官。

这段时间里,施耐庵利用公务之暇,留心地方掌故;辞职之后,为排遣心中烦闷,又游览了鲁中名胜:水堡村访问宋江后人,景阳岗凭吊武松庙,石碣村拜谒三贤桐,黄堆集(黄泥岗)考察劫“纲”遗址,狮子楼听评书说话。听樵夫晨歌,和渔夫晚唱,过金沙滩,经断金亭,穿黑风口,攀梁山道……郓城期间的经历为他后来写《水浒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次年辛未,即施耐庵35岁那年,元廷又举办了一次特殊的科考,施耐庵求仕之心未泯,长途跋涉再次来到大都,获得赐进士的功名,因而被委派到钱塘(杭州)担任县尹。

施耐庵秉性不移,钱塘为官二年期间,他倡导农桑,轻赋薄税,秉公执法,抑制豪强。元朝官制:路府州郡均以蒙古人为长,称达鲁花赤,俗谓监州,以汉人为守副之。因而,施耐庵的正直行为时时受其上司达鲁花赤的干预。“做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种红薯”。于是,施耐庵又一次愤然挂冠回乡。

施耐庵辞官之后,屈指一算,浪迹天涯已近10载,怎耐思乡心切于是,一路买舟换车,日夜兼程,到家后方知妻子季氏夫人早于前年病故;老父元德公卧病在床,后不久与世长辞,家庭的变故使施耐庵悲痛欲绝。其弟彦才理解哥哥的心情,便在白驹西侧花家垛帮他建了三间茅屋,施耐庵又亲自写了一副“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烟”的门联,表明了他隐居水乡的思想感情。不久,续弦申氏,教书种田,耕读两行,安心当起了乡儒。

教书之余,施耐庵常到茶楼酒肆、旗亭驿站,聆地方耆老讲述掌故传说;听四方商旅谈新闻典故。北宝寺南侧有一说书场,施耐庵更是时常光顾。后来,施耐庵就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蓝本,进行渲染夸张,着手写《江湖豪客传》(《水浒传》)。

就在这时,山西太原大盐商罗大户到白驹洽谈生意,听说施耐庵是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有识之士,便叫其子罗贯中拜施耐庵为师。罗贯中智慧超群,是施耐庵门生中的仅仅者,常在功课之余,协助施耐庵校对鱼亥,编写《水浒》。

然而,元朝末年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引起了各地农民、盐民的激烈反抗。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正月,张士诚起义在白驹的近邻草堰这个表面安详而繁荣市镇爆发了。张士城,白驹场张家墩人,一家靠撑船、拉纤、贩私盐过日子。因不堪管理盐务的分司、运司和盐场官吏的压榨和欺凌,遂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和李伯升等18人,杀官兵,劫富豪,兴兵造反。

其时,卞仓的武举卞元亨因杀死盐城巡抚,为逃避官府缉拿,也投奔了张士诚。卞元亨是施耐庵的表弟,深知施耐庵胸怀韬略,腹藏甲兵,就极力向张士诚推荐。张、卞二人亲自登门,邀请施耐庵出山共图王业。施耐庵本想安心著述,不问世事。但近年来目睹各层官吏的横征暴敛,心中十分痛恨。见张、卞相邀,遂慨然应允,携带罗贯中一起加人起义军行列。

在起义军队伍中,施耐虎和卞元亨是张士诚的文武二辅。施耐庵是军师,义旗初举,兵微械少。为了扩大影响,炫耀兵力,在攻打丁溪时,施耐庵教张士诚购买了2000多条大而整齐的白鳞鱼,穿于竹竿之上,在月光下就像雪亮的大力,把丁溪镇大地主刘子仁吓得仓皇逃走。从此,起义军队伍所向披靡,“齐上戴家窑,一路兴化村”,战泰州、下高邮,进军江南,开国平江(苏州),张士诚的王霸事业达到了辉煌顶点。

但是,张士诚在苏州称王之后,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追求安逸享乐,任用小人,疏远贤良,许多忠义之士先后离开了张士诚。首先离开的是刘基,事隔不久,施耐庵另外两挚友鲁渊和刘亮也鸣驺他去。

忠义贤良之士相继离去并没有使张士诚头脑清醒,他仍然沉湎于淫乐而“懈于政事”,将士“无不志在良田美宅”。其时,方国珍兵强马壮,朱元璋虎视眈眈,各地战事不息,危机四伏。施耐庵深感形势严峻,于是再次面谏张士城,陈明天下局势,指明兴革之道。可是,张士诚听信小人黄敬夫、叶德新、蔡彦文之言,对施耐庵兴革大计漠然置之,施耐庵预感大势难以逆转,张士诚的失败只在早晚之间,于是也悄然隐去。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左右:施耐庵辗转来到江阴祝塘,祝塘大绅士徐麒聘施耐庵为西席。施耐庵博学多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在徐家蒙馆之时,传说曾给徐家看过两块“风水地”,一块是香山,一块是砂山。香山出才子,后来果然出了个徐霞客;砂山出人丁,所以,徐家人丁兴旺。施耐庵还懂天文,据说徐家上坟祭祖那天(清明)总下雨,很苦恼。于是施耐庵给徐家重择了上坟吉日为夏历三月初十日,据说后来居然百年未雨。施耐庵还能知未来过去,有一年稻子刚抽穗时,他叫大家把稻子割下晒干,名日“早肚稻”,是医治马瘟症的良药。是年秋,朱元璋兵败常州牛角塘,马瘟病流行,军师刘基高价收购“早肚稻”,祝塘人收获颇丰。

施耐庵通阴阳、识天文、晓地理,在祝塘一带传闻颇盛。时至今日,祝塘徐洪春家还挂着这样一幅对联:

读宋家士赞言,高风世仰。

观施耐庵卜兆,大地名扬。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常遇春率领20万大军攻打平江,施耐庵预感平江陷落后,朱元璋对张士诚旧部必严加追究。同时,又考虑多年兵荒马乱,战事不息,《水浒传》至今尚未完稿,必须找个安静处所完成书稿。施耐庵年轻时曾到过山阳(淮安),对山阳印象很好,因此准备到山阳安家。

于是,寄诗一首给兴化好友顾逖,征求意见。诗曰:

年荒乱世走天涯,寻得山阳好往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叫李子结如瓜。

接到施耐庵的诗之后,顾逖亦回诗一首,诗曰:

君向江南来问津,相遇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很显然,顾逖邀他回家乡兴化。俗话说“自古昭阳(兴化)好避兵”,兴化系水网地区,不宜用兵,实乃乱世之桃源。施耐庵接到顾逖之诗后,于是携带家小,兼程北上,走到故乡白驹,放眼一望,水网芦苇,鸡鸭成群,与江南水乡无异,不禁诗兴大发:

山海永宁白驹场,荒野芦苇好风光。

串场活水千江月,待等物格换新装。

施耐庵重归故里,感到格处亲切。其弟彦才连忙请人将其旧宅修理一新。为谋生计,旋耐庵就在北宝寺庙里坐馆,一面教授学生,一面编著《水浒》。为了使自己像耐心庵堂那样专心著述,不涉政事,便在书斋的门上挂上“耐庵”两字的牌子,乡民不解其意,便称他为耐庵先生。以至后来《施氏家簿谱》写成后,族中有人提出,应将“耐庵”二字写人谱中,但因家谱已全部写好,于是就在“彦端”之侧添上“字耐庵”三字,当然,这是后话。

施耐庵阅历丰富,治学严谨,写《水浒》更是一丝不苟。据说,写武松打虎这一回,写来写去都不满意。正在这时门前烈犬狂吠,他跑出一看,原来是一醉汉与恶狗相斗,只见醉汉左右腾挪,上下跳跃,乘恶狗转身的当儿,飞步窜上前去,按住恶狗之头,举起右拳,猛击十几下,接着往地一摔,恶狗滚了儿下,就躺着不动了。施耐庵看得入了迷,连喊“打得好”。回到屋内,他搬来长凳作“老虎”,仿照醉汉打狗架势,跳来跳去,细心揣摩醉汉打狗时心理,终于写出了“武松打虎”这一千古不朽的文学章节。

在这段时间,罗贯中一直在帮助施耐庵整理、誊写书稿,斟酌取舍。罗原是“有志图王者”。张士诚兵败使他壮志难酬,他借整理《水浒传》来表达他“替天行道”、“革故鼎新”的思想。

不久,《水浒传》辗转相抄,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仅贩夫走卒爱不释手,就是达官贵人也争相传阅。最后竟传进了皇宫。

朱元璋初登皇位,害怕人民反抗。在消灭张士诚之后,就把苏州人迁移到边远地方去,俗称“洪武赶散”。现在,居然有人写犯上倡乱之书,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于是,连忙派人捉拿施耐庵,把他关进南京天牢。

施耐庵在天牢里受尽了折磨,加之年老体弱,不久疾病缠身。其时,施耐庵的同窗好友刘基已官居显位了,他伺机向朱元璋进言,施耐庵方才得以释放。

施耐庵获释之后,心有余悸。白驹是张士诚的故乡,农民起义的发祥地,明政府一向管束严厉,对他这样犯上倡乱之人怎能轻易放过同时,淮安故友曾多次相邀,于是决定到淮安暂住,以养病体。

到淮安后,经友人帮助在西城门里租房住下,经过这场变故,施耐庵的健康状况日趋恶化,加之生活拮据,缺医少药,是年冬,风寒旧疾复发,无异雪上加霜。施耐庵自知不久人世,遂将《水浒传》的修改稿交给罗贯中,并嘱其将其中破损和遗失部分回忆整理,务必付梓印刷,以酬多年案牍之劳。嘱毕溘然长逝,时年七十有五,是年为明洪武庚戌(1370年)。

施耐庵逝世后,其子施让因家道“寒微”,无力将其父迁葬。待其孙子文垦时,经济己经宽裕,可是施耐庵写《水浒》朝廷早已定罪,如果明目张胆地搬运,恐怕祸及子孙。于是,就雇了一条草船,用水把草浇潮,把施耐庵尸体藏在草底,诈言是条沉船,沿途关卡胥吏,见无油水可捞,都免查放行。经过九天九夜,才将施耐庵遗骨运回白驹,安葬在他生前选择的茔地——施家桥。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祖籍是泰州海陵县或苏州吴县阊门(今江苏苏州),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

施耐庵的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

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扩展资料:

施耐庵代表作品《水浒传》简介

宋朝统治者腐朽凶残,太尉高俅原本是个无赖,因为会踢球,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从此青云直上,无恶不作。他的干独生子高衙内横行霸道,为了霸占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的漂亮妻子,他诬蔑林冲带刀进入军机重地白虎堂图谋不轨,把林冲发配充军,还想在野猪林半路把他杀死。

幸亏花和尚鲁智深仗义相救。蔡太师过生日,他的女婿搜刮十万贯金银财宝,送往京城庆贺,派杨志护送。晁盖、吴用、阮氏三兄弟等人定计智取生辰纲,事后与朝廷激战,最终大伙一块投奔梁山。

又有打虎英雄武松因为西门庆勾结大嫂潘金莲害死大哥武大郎,因而将他们杀死,被判充军,最终经历一系列波折,他也被逼上梁山。此外还有宋江、鲁智深等众多好汉,共108人,最终都因为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迫在梁山落草为寇,揭杆起义。

他们举起义旗,打着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的口号,杀遍大江南北,沉重地打击了反动统治者的嚣张气焰,张扬了人民群众的神勇斗志,干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最后,梁山共招募了一百零八个好汉,排定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的座次。面对梁山义军越战越勇的形势,朝廷改变策略,派人招抚。于是,在宋江等人妥协思想的指导下,梁山全体接受招安,改编为赵宋王朝的军队。

统治者采用“借刀杀人”的策略,命令梁山好汉前去征辽、征方腊。连年的战事,弄得一百零八条好汉最后只剩下了二十七个人。然而,就是这些幸存者也未能逃脱接踵而至的厄运。

统治者眼见梁山好汉们势孤力单,便在封官赏爵后不久,对宋江等人下了毒手:宋江、卢俊义被分别用药酒、水银毒死,李逵又被宋江临死时拉去陪葬,吴用、花荣也在蓼儿洼自缢身亡。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这样被扼杀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施耐庵

施耐庵(1296~1371),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汉族,江苏兴化人(一说浙江钱塘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自幼聪明好学,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施耐庵-简介

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施耐庵-生平

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籍贯江苏兴化人。祖籍泰州海陵县,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兴化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耐庵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

施耐庵

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施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弟子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从目前所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这个人还是有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程度,至今还没有得到公认。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苏,名子安,字耐庵,生于元贞丙申(1296)年,少年聪慧,写得一手好文章,后为至顺辛未科(1331)进士,也曾在钱塘做官两年,因一身抱负未得施展,不合于当道权贵,弃官归隐,闭门著述。有人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卞元亨交情不错,卞向张推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延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也。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以自娱。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做官,但他仍然坚持不出仕,在当地积德累行,名声极佳。他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

施耐庵-故事

在写《水浒传》之前,虽然有点才气,但施耐庵混得却很惨,名字也是不见经传的“施子安”。在元末明初那个年代,“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是每个年轻人的最高理想,更是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志。不过年轻的施耐庵却远没他的苏州老乡唐伯虎那么幸运,十年寒窗,鼓捣来鼓捣去连个秀才的功名也没落着。对朝廷的看法和对社会的心理由此失衡。

更雪上加霜的是,失败的爱情也不期而至。18岁那年,小施迷上了邻家女孩金莲莲。按照现在的说法,不久两人就偷偷坠入爱河。可由于莲莲的母亲一心想让女儿攀个有钱人家,爱情最终还是输给了金钱。见最后一面时,莲莲用酷酷的表情对施耐庵说,子安哥,别恨我,我真的想过好日子,都不容易……这句话让年轻的施耐庵偏激地感到,女孩子都是靠不住的。

经别人介绍,第二次,施耐庵遇到了一个叫潘巧巧的姑娘。要说巧巧这女孩子,第一面就看上了小施,可巧巧天生是个追求爱情自由的姑娘,所以在和施耐庵周旋的同时,她又和别人好上了。尽管施耐庵在她身上花了不少银子,但巧巧最后连个屁也不放就寻找自己的幸福去了。这让施耐庵再次受伤。经受两次刺激后,施耐庵才由原来的施子安改名为“耐庵”,有点遁入空门的意味。

不论如何,生活还得继续。无奈之下,施耐庵到城外十字坡找梁山泊大客栈的掌柜王伦,想寻个记账之类的差

事,算是打工挣钱娶媳妇。不想这王伦也是个不及第的秀才,文人相轻,居然把施耐庵奚落了一通,而他的老婆孙氏更是把施耐庵推出了店门,让施耐庵好没面子,几乎对王伦和孙氏恨之入骨。

又过了几年,依旧落魄的施耐庵委曲求全,娶了卖豆腐的寡妇顾大嫂为妻,终其一生。这顾大嫂虽然性子烈,属于稍不顺遂便拿鞋子满街追打老施的主儿,但总算还支持施耐庵走文学创作之路。谁曾想过,这些不幸的经历却刺激了老施的创作灵感,洋洋洒洒一部《水浒传》很快杀青,成为畅销书。不过文人嘛,难免小心眼,所以在人物和情节安排上就有了以金莲莲、潘巧巧为原型创作的潘金莲、潘巧云两个偷情荡妇形象和顾大嫂、孙二娘两个野蛮女友典型。而十字坡的店自然是黑店,王伦则是因为心胸狭窄被杀!由于那个时代人们维权意识很弱,早已当上奶奶的金莲莲、潘巧巧以及王伦、孙氏等得罪过施耐庵的人虽然窝了一肚子火,但却无法去告官说老施影射他们、丑化他们、诽谤他们!倒是因为看到施耐庵把扈三娘描写得很可爱,顾大嫂起了疑心,追问起谁是该形象的原型,施耐庵战战兢兢地说,那是自己理想中的好女子形象:漂亮、有能耐、重情意、不记仇,纵使家人被强盗杀害也要坚决嫁给一个丑陋的小个子强盗。于是,一部《水浒传》,五个女主角,没一个是美丽的。看来,施耐庵这家伙注定不讨女孩子欢心。

施耐庵-水浒传取材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后三年多。

宋代说书伎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这是有关《水浒传》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

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现在的《水浒传》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传》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传》。《水浒传》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目前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元朝初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晁盖、吴加亮(吴用)等36人的故事,初步具有了《水浒传》的故事梗概。元朝,元杂剧中还出现了一些水浒故事剧本。

施耐庵-艺术成就

《水浒传》在艺术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人物形象的塑造能写出复杂的性格内容,人物性格的形成有环境的依据,同时随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展。人物形象带有理想色彩,同时又深深地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水浒传》不单以情节的生动紧张取胜,还有较丰富真实的细节描写。小说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与内容相适应,前70回连环套式的艺术结构也独具特色。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对于这些英雄人物,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歌颂了这些人物的反抗精神、正义行动,也歌颂了他们超群的武艺和高尚的品格。一些出身下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对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感受最深,因此当他们一旦造反后,他们的反抗性也最强,什么统治阶级的法度条例,对他们毫无约束,像李逵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他们为了起义的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作者对这些英雄人物的赞扬,完全是出自内心的热爱。作品歌颂这样一批被统治阶级视为所谓“杀人放火”的强盗、朝廷的叛逆,一些所谓“不赦”的罪人,把他们写得如此光辉动人,可敬可爱,这显示了作者的胆识和正义感情。与此相反,作者对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则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启发人们去爱什么人,恨什么人。金圣叹评论《水浒传》“无美不归绿林,无恶不归朝廷。”不管金圣叹主观动机如何,这句话却确实说明了施耐庵的思想倾向和《水浒传》的深刻社会意义。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的农民起义,中国的农民富有武装斗争的传统和经验,但用文学形式来歌颂农民战争,并且真实生动地作全面的艺术再现的,只有《水浒传》。《水浒传》在记叙歌颂起义军的武装斗争时,还比较重视战争经验的总结,起义军战胜敌人,不仅凭勇敢,还靠智慧。《水浒传》中这方面的事例很多,“三打祝家庄”

是一个较为突出的例子,毛泽东曾经赞扬“三打祝家庄”是合乎辩证法的最好的事例。梁山起义军在这次战役中能够重视调查研究,对敌分化瓦解,并采取打入内部里应外合的办法,终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水浒传》中有关战争的描写,可与《三国志演义》相媲美。清代刘銮的《五石瓠》里说: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

《水浒传》中所描写的起义军的政治主张,虽然说得不十分明确,却可以看到他们有着“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不管什么出身“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的理想。联系到他们“杀富济贫”的行动,表现了人民反对封建经济的贫富悬殊和政治上的等级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社会的阶级剥削和政治压迫,这是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思想的宣战,反映了广大受压迫人民的愿望。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这一点,有些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是有所觉察的。明人郎瑛就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常讲义,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免受暴力的欺凌,自然产生一种团结御侮的愿望,这种愿望,在为生活所迫、流落他乡异地的一些游民身上,反映得尤为强烈,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

中的“义”。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以《水浒传》里的“义”,还不能取代旧的伦常观念的地位和作用。《水浒传》里的“忠”,有忠于梁山事业的内容,但它又有忠君思想,在许多场合里,“忠孝”这种封建伦理大节被放在首位,而把“义”置于次要地位,这就是江湖义气没有突破封建道德的表现,梁山泊一些斗争性最强、革命最坚决的人物,最终也不免在讲义气的情况下跟着宋江接受招安,义气服从了忠君,就是《水浒传》所写的“义”本身存在严重缺陷的证明。

《水浒传》人物语言的性格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人物的语言不仅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而且对其出身、地位以及所受文化教养而形成的思想习惯有时也能准确地表现出来,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声口。”如李逵第一次见宋江,就问戴宗:“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责备他粗鲁,他不服,等戴宗向他介绍了情况,他还说:“莫不是山东及时雨黑宋江!”他心里怎么想,口里就怎么说,他是个粗人,见人不懂得什么客套和应酬之事,不受礼节的约束,他刚上梁山便大发狂言:“便造反怕怎地,晁盖哥哥便作大宋皇帝,宋江哥哥便作小宋皇帝……杀去东京,夺了鸟位。”象大宋皇帝、小宋皇帝等话,只有李逵才说得出,是极富个性化的语言。其他如阮小七的心直性急,吴用的足智多谋,宋江的谦虚下人,通过他们的对话,无不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鲁迅曾经指出:“《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的。”素材来自网络。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姓名:施耐庵

别名:施彦端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江苏兴化

出生日期:1296

逝世日期:1371

职业:小说家

主要成就:撰写《水浒传》

代表作品:《水浒传》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1][2]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3][4]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施耐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5][6]

本名

施耐庵

别名

施肇瑞、施彦端

子安

耐庵

所处时代

元末明初

《水浒传》徐平演播

9.3分

71.6万播放

人物关系

张士诚

领导

快速

导航

轶事典故人物争议施耐庵文学奖施耐庵陵园纪念馆祠堂

人物生平

根据《施氏谱序》等有关资料记载:施氏由苏州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10][11]

共5张

施耐庵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兴化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兴化古称)好住家。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共19张

《水浒传》图册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

刘国通大师木雕《水浒108将》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施之常后裔,自幼才气过人,为人仗义。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

施耐庵(约1296~1370)中国元末明初作家。

原名彦端,字肇瑞,名子安,一说名耳。别号耐庵。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施耐庵介绍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泰州兴化人,祖籍苏州,舟人之子,生于兴化白驹镇(今盐城市大丰区),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36岁中进士。36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

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族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

嘉靖间出版郭勋家刻的《忠义水浒传》二十卷一百回本、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与之相近的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署名是“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

扩展资料:

施耐庵医术武功皆了得曾制服4个手持铁棍恶霸

苏州城外灵岩山上,住着一个外地逃荒来的农夫,以种植经营茶园糊口。一日,本地一个恶霸路过,强夺茶园,毒打农夫,还赶了农夫下山。施耐庵赴苏州时,得知此事,决心打抱不平,便带这个农夫到衙门告状。

该恶霸慑于施耐庵的名气,极不情愿地将茶园还给了农夫。但从此,却对施耐庵恨之入骨。他出银两雇了4个武艺颇高的恶棍,企图暗算施耐庵。

这天,4个恶棍围截了正独自走在路上的施耐庵。一个使铁棍的恶棍首先扑上去,举棍就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施耐庵侧身让过,双手即刻抓住了铁棍,接着飞起一脚将对方踢出一丈多远。

这时,其他3个恶棍一齐冲了上来,欲将施耐庵置于死地。而此时的施耐庵不慌不忙,将已夺到手里的这根铁棍左拨右点,上挥下捣,不一会儿,众恶棍就招架不住,纷纷败退。

施耐庵又一横棍,一扬手,阻拦了他们的退路,4个恶棍无一能够脱逃。无可奈何之下,他们只好哭叫“施大人,棍下饶命”。

施耐庵见他们俯首求饶,便也罢手,朗声喝道:“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不服气可以再来。”恶棍回去向恶霸如实禀报,恶霸听后也胆战心惊,从此再也不敢在乡里寻衅。

从此,施耐庵武艺高强之名远扬。施耐庵一面专心著书,一面习武健身,一直活到74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施耐庵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施耐庵医术武功皆了得曾制服4个手持铁棍恶霸

施耐庵

(水浒传作者)

施耐庵(1296—1370),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原籍苏州,生于兴化,舟人之子,13岁入私塾,19岁中秀才,29岁中举,35岁中进士。35岁至40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71岁或72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74岁。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

施彦端

江苏兴化

元贞二年(1296年)

逝世日期

洪武三年(1370年)

小说家

主要成就

著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

代表作品

《水浒传》

人物生平

《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

施耐庵本苏州人,据《施氏家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骄横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君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明初洪武年间,梧塍徐氏九世徐麒(徐霞客高祖)以布衣承诏出使四川,功成辞官回到故里,名扬一时。徐麒请苏州(一说为钱塘即杭州)隐士施耐庵到家里当私塾先生。施耐庵就住在祝塘镇环境幽美的大宅里,边教书边写作《水浒传》,当地人都尊称他为“耐庵公”。

还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刘伯温先生曾经上了两本,在洪武皇帝前保奏道“施耐庵本领胜臣十倍,若教他做官,一定有好的政绩。”洪武帝准奏,下诏书到江阴召他进京,召了几次,他只推脱有病,把圣旨谢绝了。他有通天的本领,除了做文章,他又会医病、卜易、命相、看风水、打拳等等……

古钱塘

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的记载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

施之常后裔,自幼才气过人,为人仗义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施耐庵

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为官三年后弃官回乡

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史书鲜有记载。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程度,至今还没有得到公认。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归隐,闭门著述。有人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卞向交情不错,卞向张推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弟子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

从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这个人还是有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也。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水浒传至今还代代流传!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呢。

施耐庵雕像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1.苏州说

写进族谱和祠堂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

这两段文字说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到兴化,然后再迁到白驹场。

赵伯英和奇林编著的《施耐庵年谱》中说:

“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岁,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

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岁,在季家继续就读。在季家就读的时间很长,此后季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年)十九岁,考中秀才,同季氏结婚……”

按以上各种说法,施耐庵不仅祖籍苏州,而且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还讨了苏州老婆,是个彻头彻尾的苏州人。

2.兴化说

明朝文献可以佐证

近些年来,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受到了学界的质疑,2003年,《苏州杂志》发表了黄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对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提出了商榷。

黄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志铭):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人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

黄俶成认为,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献。

据悉,这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载于较早版本的《施氏族谱》。该族谱是1952年才发现的,但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毁失了。

1962年6月,一个有关施氏源流的文物被发现了,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购得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此砖乃是1958年该村农民为了建猪圈,掘取墓砖时所得。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文物,这就是《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据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孙,叫施廷佐,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贵者,墓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与前两次公布、发现的史料、文物符合。

这块墓志铭砖连同前引墓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并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兴化。黄俶成认为,这个世系以及所云“怀故居兴化”正是“鼻祖世居扬之兴化”的最有力的佐证、最明确的注释。

兴化施耐庵纪念馆(7张)

至今,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仍有其后代居住,模样与施耐庵画像惊人相似。

3.吴兴说

纪念馆馆长辨析

施耐庵纪念馆的馆长窦应元说,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兴化,也不是苏州,而是浙江。

“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湮”,窦应元介绍说,吴兴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是搞水运的,有关史料中称其为“舟人”,后来施元德在兴化落脚,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驹场。

窦应元认为,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迷雾重重,很多说法都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种说法称施耐庵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的官方资料,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属猴,在35岁时取得进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取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难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又生了儿子?”

施耐庵纪念馆3高清组图(64张)

那么,施耐庵的进士功名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呢?

窦应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得来的,而是张士诚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功名,这其中,就应该包括施耐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与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论。”

窦应元说,施耐庵的很多活动与张士诚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时,应该将其和张士诚“捆绑”在一起,这样很多谜案即可迎刃而解。

结缘苏州

施耐庵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施耐庵祖籍何处,对此学界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施耐庵与苏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在各种有关施耐庵籍贯的说法中,都提到了一个地方——白驹场,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那么,白驹场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驹场,是古代两淮盐场之一,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造反抗元。

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与其部将卞元亨来往密切,后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

根据这些史实,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施耐庵原籍兴化,后又跟着张士诚来到了苏州并逗留过一段时间,而张士诚败亡后,明朝官府四处侦查其旧部,施耐庵为了避祸,于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

有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不朽巨著《水浒传》,其题材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向东十余里,大丰市白驹镇境内,建有施耐庵纪念馆。此地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1992年,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大丰县政府拨出专款施耐庵纪念馆,8月动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曾隶属兴化)西郊花家垛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处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走上花家垛,拐弯向东便是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馆内结构

进入由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施耐庵纪念馆”匾大门,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为雕塑家叶宗镐所作),馆内前后三进大厅和左右侧厅,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后院的两侧的半亭,显得结构严谨,饶有意趣,第一进为接待厅;二进为景仰厅,大门上方悬挂女书法家萧娴题额“乡国之光”,两旁门柱上写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臧科书、诗人童斌撰写):

韬光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

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

里面陈设国画家绘制的施耐庵著书及其行踪的图像;有绢制介绍施耐庵生平的连环画48幅。镇江书法家李宗海撰联曰:

有舍己为人侠骨义肠,却从鲁达、武松、李逵身上画出;

具掀天揭地深谋远略,乃自晁盖、宋江、吴用胸中写来。

再向后为文物厅,上方悬挂书法大师武中奇题额“文心独运”。两旁门柱上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陈大雨书,诗人童斌撰写):

百回《水浒》,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间消块垒;

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州文苑仰宗师。

馆藏文物、史料

施耐庵像

厅内陈列有关施耐庵文物、史料,分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书轶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陈列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子《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为人们解开了数百年悬案“施耐庵之谜”,有关施耐庵的各种文物史料,人们还可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水浒》。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浒传》在国内的各种版本有53种。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水浒传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浒传词汇》、《野猪林》等。日本的译本多达20多种两边侧厅布置着臧克家、冯其庸等全国著名诗书画家赞颂施耐庵的各种艺术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伦敦大学卢庆滨博士且曾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大丰白驹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施耐庵墓园

施耐庵墓园

由施耐庵纪念馆向西十余里(今泰州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境内),为施耐庵墓园。墓前立一砖砌三门牌坊,正中横梁上,悬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苍松翠柏间,赵朴初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却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风水宝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

隔岸白驹迷晓雾,盘球狮子沐晨阳。

兴化施耐庵墓 高清组图(30张)

耐庵泉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短长。[3]

祠堂

死后建施祠,毁于抗日战火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施耐庵原籍苏州,于元贞二年(1296)生于兴化,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五岁,为洪武三年(1370)。与罗贯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摘自百度百科希望对你有帮助

施耐庵原籍苏州,于元贞二年(1296)生于兴化,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四岁,为洪武三年(1370)。与罗贯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1]中文名施耐庵别名施彦端国籍中国(元末明初)民族汉族出生地江苏兴化出生日期元贞二年(1296年)逝世日期洪武三年(1370年)职业小说家主要成就著有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代表作品《水浒传》

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6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书,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中文名施耐庵

别名施彦端

国籍中国(元末明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兴化

出生日期1296(丙申年)

逝世日期1371(辛亥年)

职业小说家

主要成就撰写《水浒传》

代表作品《水浒传》

目录

1个人简介

2生平事迹

3轶事典故

拳打恶霸

棒打无赖

4施耐庵生平

5相关信息

名字由来

籍贯考证

结缘苏州

纪念馆

施耐庵墓园

祠堂被毁

1个人简介

编辑

施耐庵(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人,原名施彦端。大明(南直隶)扬州府兴化白驹场施家桥(今江苏泰州兴化施家桥)人。元末张士诚于

施耐庵(4张)

白驹场(今分属兴化和大丰)起义,定都平江(苏州)建立抗元政权,自立吴王(朱元璋也是吴王,史称西吴,以区分二者),施耐庵效力张士诚,之后施耐庵避乱迁居兴化。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是罗贯中的老师,住苏州阊门外施家巷,曾入仕钱塘(杭州)。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留世资料: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诉,遂辞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十八名壮士率壮丁起义反元。张士诚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远计划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士诚居功自傲,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耐庵几次谏劝,张士诚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

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义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到处侦查张士诚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耐庵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为《水浒传》。

2生平事迹

编辑

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的记载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

古钱塘

盾。说他原籍苏州,后迁淮安,为至顺辛未进士,曾官钱塘二载,以不合当道权贵而弃官归里,闭门著述。

施之常后裔,自幼才气过人,为人仗义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为官三年后弃官回乡

19岁时中秀才,28岁时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耐庵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史书鲜有记载。即使有的材料,虽有明确记载,但材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程度,至今还没有得到公认。我们认为他大概是杭州人,至少曾长期生活在杭州一带,有人推测他可能是一个专门为说书艺人编写话本的书会才人,或者本身就是一个粗通文墨、技艺精湛的说书艺人。其生活的年代在元末明初,祖籍姑官归隐,闭门著述。有人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将卞向交情不错

施耐庵纪念馆

,卞向张推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也有人认为是同弟子罗贯中合著或者有罗贯中续写。

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

从掌握的史料看,施耐庵这个人还是有的,但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书鲜有记载。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也曾下诏书请他出来荐施耐庵做其幕僚,但施在多次请后仍不应征,据说张士诚还曾经亲自登门拜访

过他,见他正在书房撰写《江湖豪客传》一书,即《水浒传》也。后来张士诚兵败,施耐庵为避祸,举家迁徙到淮安,继续著述《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隐居作《水浒传》,写完后没过几年病逝

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耐庵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策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耐庵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

《三遂平妖传》

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施耐庵写完《水浒传》后没过几年就病逝了。水浒传至今还代代流传!

3轶事典故

编辑

《水浒》的作者施耐庵,不仅是小说家,而且是武艺高强、见义勇为的好汉呢!

拳打恶霸

明朝初年的一天,施耐庵在一座茶山上游玩,正遇见一个恶霸在强夺农夫的茶园。他十分气愤地赶上前去阻止。恶霸见来人理直气壮,只好偷偷地溜了。可是事后,恶霸打听到来人的住处后,便花钱雇了一帮打手,围住施耐庵的居所。施耐庵见此情景,只是微微冷笑,便坦然自若地迈出了门。打手们见他赤手空拳,便一哄而上。其中一个黑脸大汉,手举根铁棒挟着风声朝施耐庵的头顶劈来。施耐庵侧身摆头,一个“顺风扯旗”,让过了棒锋,双手就抓住了铁棒,同时飞起右脚,正好踢在大汉的小腹上,那家伙便滚出一丈多远。施耐庵舞起夺来的铁棒,一阵旋风般的横扫,吓得那帮家伙四处逃窜。

棒打无赖

有一年的元宵节,施耐庵上街观花灯。忽然看见一个恶少在街尾侮辱一名妇女。

施氏族谱

他怒火顿起,用右手将那家伙提起,然后像摔死狗似的将他摔在地上。恶少吓得连连磕头求饶,施耐庵这才饶了他。谁知第二天,那家伙纠集了七八个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不慌不忙地找来一根粗绳,让无赖们用绳子拴住他的双腿,然后叫他们用力拉。可是,尽管他们一个个累得脸红脖子粗,施耐庵的双脚像生了根,纹丝不动。接着,他取出铁棒,一记“乌龙摆尾”,便将身旁的一棵大杨树“咔嚓”一声打断。无赖们见他有如此功力,才知道是遇上了高手,个个叩头认输了。后来,施耐庵在写《水浒》时,还将这段亲身经历融进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众泼皮的情节中去了呢。

4施耐庵生平

编辑

《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

施耐庵本苏州人,据《施氏家簿谱》等有关资料记载,施耐庵,名彦端,系孔子门生七十

施耐庵(8张)

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父操舟为业,他13岁入浒墅关私塾就读,19岁中秀才,娶季氏为妻,29岁中举人,35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授任钱塘县事,因受不了达鲁花赤(官名)骄横专断,一年后愤而辞官归里,以授徒、著书自遣。

施耐庵避战乱在兴化隐居写《水浒传》

施耐庵因避战乱迁此隐居写《水浒传》。据民间口碑,张士诚起兵反元,在平江(苏州)称吴王,聘施耐庵为军师,后张士诚降元,施耐庵屡谏不从,因而弃官去江阴祝塘东林庵坐馆。朱元璋发兵围攻平江,战乱波及江阴,施耐庵想起先后曾任松江同知和嘉兴路同知的好友顾逖是兴化人。那里地方偏僻,四周环水,交通不便,一向有“自古昭阳(兴化别名)好避兵”之说,于是特意差人给顾逖送去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年荒世乱走天涯,寻得阳山(指昭阳,即兴化)好住家。

《水浒传》图册(20张)

愿辟草莱多种树,莫教李子结如瓜。(当时民谣:“李生黄瓜,民皆无家”)

顾逖见信后,马上给施耐庵回信,欢迎他来兴化避难。信中也答诗一首:

自江南来问津,相送一笑旧同寅。

此间不是桃源境,何处桃源好避秦

把梁山108将刻画得淋漓尽致

施耐庵接信后,将大弟彦明留在苏州原籍,带了续娶妻子申氏、二弟彦才和门人罗贯中,冒着烽烟,渡江北上,先在兴化顾逖家中暂住,而后由顾逖相助,在兴化以东人烟稀少的海滨白驹场购置了田地房产,在这里隐居著《水浒》,施耐庵结识了许多农夫和盐民,他们生活中的许多故事,成了他创作的素材,经过再创造,以惊人的艺术才能,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108将豪侠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5相关信息

编辑

名字由来

施耐庵雕像

施耐庵一边讲学一边写书。一天,他写到《水浒传》中石秀智杀裴如海,头陀敲木鱼这一段,突然想到东林庵珍藏的木鱼木槌,心中疑惑不解,便向徐麒问:你这庵里的木鱼木槌,为何像宝贝一样珍藏呢?徐麒说:这庵里原先住着一位老和尚,他念经拜佛用心极诚,一边念经一边敲木鱼。说着他用手指着木鱼的凹陷说:你看,想让他们懂得,读书,做学问就是要专心致志。施耐庵听了,连连点头:我们写书,也要有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才行啊!事后,他提笔写了“耐庵”两个字,贴在门楣上,意思是告诫自己要排除一切困难,写好《水浒传》。外人不知其意,便把他称为“耐庵先生”,时间长了,他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便改名为:施耐庵。

籍贯考证

1.苏州说

写进族谱和祠堂

咸丰四年(1854年)陈广德(字懋亭)所撰《施氏谱序》云:

“吾兴氏族,苏迁为多,白驹场施氏耐庵先生生于明洪武初由苏迁兴化,复由兴化徙居白驹场。其第二世处士君,扬一鹤先生曾为作墓志铭。及于施氏之自苏施家桥来迁,即场之田庐复名以施家桥……清咸丰四年岁次甲寅处署后二日赐进士出身浩授奉直大夫户部主事加一级陈广德顿首拜撰。”

而咸丰五年,施耐庵的第十四世孙施峻峰在《施氏宗祠建立纪述》中也写道:“吾族始祖耐庵公,明初自苏迁兴,后徙白驹场。由一本而支分派别,传衍至今,五百余年矣……”

这两段文字说得都很清楚,施耐庵在明初洪武年间由苏州迁到兴化,然后再迁到白驹场。

赵伯英和奇林编著的《施耐庵年谱》中说:

“公元1296年秋(元成宗元贞二年岁次丙申)一岁,生于苏州城外施家巷,取名彦端,字子安,号耐庵。父名施元德,字长卿,母为卞氏。施氏是孔子弟子施之常的后裔。

公元1308年(元成宗大德十三年)十三岁,在苏州城外的浒墅关季氏家塾就读。

公元1311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十五岁,在季家继续就读。在季家就读的时间很长,此后季先生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元1314年(元仁宗延佑元年)十九岁,考中秀才,同季氏结婚……”

按以上各种说法,施耐庵不仅祖籍苏州,而且生于苏州长于苏州,还讨了苏州老婆,是个彻头彻尾的苏州人。

2.兴化说

明朝文献可以佐证

近些年来,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受到了学界的质疑,2003年,《苏州杂志》发表了黄俶成的文章《施氏祖籍辨正》,对施耐庵祖籍苏州的说法提出了商榷。

黄俶成引用了明景泰四年(1455年)淮南杨新撰《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即施耐庵之子施让墓志铭):

“处士施公,讳让,字以谦。鼻祖世居扬之兴化,后徙海陵白驹,本望族也。先公耐庵,元至顺辛未进士,高尚不仕。国初,征书下至,坚辞不出。隐居著《水浒》自遣。积德累行,乡邻以贤德称。生以谦,少有操志。……景泰四年岁次癸酉二月乙卯十有五日壬寅立。淮南一鹤道人杨新撰,里人顾蘩书,陈景哲篡盖”。

黄俶成认为,这是涉及施氏祖籍最早、也是最直接的文献。

据悉,这篇《故处士施公墓志铭》载于较早版本的《施氏族谱》。该族谱是1952年才发现的,但不幸的是,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毁失了。

1962年6月,一个有关施氏源流的文物被发现了,兴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振宣在施家桥农民陈大祥家发现用于垫箩底的方砖上有字。经辨认,乃是施让“地照”(旧时迷信,人死后由其家属立“地照”向后土之神购得土地,一般刻在砖头或石头上,与死者灵柩一齐下葬)。此砖乃是1958年该村农民为了建猪圈,掘取墓砖时所得。后据文物部门发掘考证,这块“地照”上的施让,正是施耐庵的次子施让。

二十年后,在施让墓附近,又出土了一件轰动海内外的文物,这就是《处士施廷佐墓志铭》砖。据考,墓主乃施耐庵之曾孙,叫施廷佐,葬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尤其可贵者,墓铭中提到施廷佐的高祖叫施元德,曾祖彦端(即施耐庵)“会元季兵起,播浙,(遂)家之。及世平,怀故居兴化,(还)白驹,生祖以谦。……”施廷佐曾祖、祖父的名字、地望、年代均与前两次公布、发现的史料、文物符合。

这块墓志铭砖连同前引墓铭、地照,清晰地提供了施家五代世系,并首次透露施耐庵之父名施元德,也居住在兴化。黄俶成认为,这个世系以及所云“怀故居兴化”正是“鼻祖世居扬之兴化”的最有力的佐证、最明确的注释。

3.吴兴说

纪念馆馆长辨析

施耐庵纪念馆的馆长窦应元说,施耐庵的祖籍既不是兴化,也不是苏州,而是浙江。

“施家宗祠里曾有一副对联:吴兴绵世泽,楚水封明湮”,窦应元介绍说,吴兴就是今天的浙江湖州,施耐庵的父亲施元德是搞水运的,有关史料中称其为“舟人”,后来施元德在兴化落脚,施耐庵就出生在白驹场。

窦应元认为,关于施耐庵的籍贯、科举、生卒年月等问题,一直迷雾重重,很多说法都需要进一步澄清,“比如,有一种说法称施耐庵在元至顺二年(1331年)考中进士,”但根据元朝的官方资料,至顺二年登科的进士中,找不到施耐庵的名字。“施耐庵属猴,在35岁时取得进士功名,而且活到了75岁,这些都没有什么疑问。但如果他在元至顺二年考取进士,以这个时间点往前后推算,则施耐庵出生在1296年,卒于1370年。但是,根据出土的文物资料,施耐庵的儿子施让是1373年出生的,难道施耐庵死了3年之后又生了儿子”

那么,施耐庵的进士功名到底是怎么得到的呢

窦应元认为,施耐庵的进士,不是通过元朝的科举考试得来的,而是张士诚封的。“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张士诚在高邮建立政权,国号大周,封了一批读书人进士功名,这其中,就应该包括施耐庵。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推算出施耐庵生于1320年,而这一年恰好就是猴年,与其生肖吻合,而且也破解了‘死后三年生子’的悖论。”

窦应元说,施耐庵的很多活动与张士诚密不可分,在研究施耐庵时,应该将其和张士诚“捆绑”在一起,这样很多谜案即可迎刃而解。

结缘苏州

施耐庵与苏州的不解之缘

施耐庵祖籍何处,对此学界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施耐庵与苏州有着极深的渊源。

在各种有关施耐庵籍贯的说法中,都提到了一个地方——白驹场,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在这里长期生活过。那么,白驹场又是一个什么地方

白驹场,是古代两淮盐场之一,是张士诚的故乡,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白驹场一带,张士诚率领“十八条扁担”造反抗元。

据记载,张士诚起兵后,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为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想法欣然前往,为张士诚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跟随张士诚来到平江(即苏州),与其部将卞元亨来往密切,后张士诚居功自傲,独断专行。

根据这些史实,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折中的观点:施耐庵原籍兴化,后又跟着张士诚来到了苏州并逗留过一段时间,而张士诚败亡后,明朝官府四处侦查其旧部,施耐庵为了避祸,于是又回到了江北老家。

有学者认为,施耐庵创作的不朽巨著《水浒传》,其题材与元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有关,水泊梁山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其实就是元末起义军将领们的影子。

向东十余里,大丰市白驹镇境内,建有施耐庵纪念馆。此地旧名花家垛,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传》里的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

纪念馆

简介

1992年,

施耐庵纪念馆(8张)

国家文物局和江苏省、大丰县政府拨出专款施耐庵纪念馆,8月动工,建立1993年8月落成。

施耐庵纪念馆,坐落在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曾隶属兴化)西郊花家垛岛上,传为施耐庵当年著书之所。此处清流环抱,荻港萧萧,沙鸟低翔,渔舟缓唱,芦苇茂密,有着浓郁的《水浒》气息,游人到此,会疑心真的到了梁山水泊蓼儿洼。人们从南面的水泊桥走上花家垛,拐弯向东便是施耐庵纪念馆,它占地2815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1478平方米。

馆内结构

进入由著名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施耐庵纪念馆”匾大门,你可看到一尊高3.8米的大理石的施耐庵雕像,(为雕

施耐庵纪念馆(20张)

塑家叶宗镐所作),馆内前后三进大厅,和左右侧厅,左右碑廊以及建在后院的两侧的半亭,显得结构严谨,饶有意趣,第一进为接待厅;二进为景仰厅,大门上方悬挂女书法家萧娴题额“乡国之光”,两旁门柱上写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臧科书、诗人童斌撰写):

韬光养晦,一代英才居胜境;

激浊扬清,千秋峻笔著奇书。

里面里面陈设国画家绘制的施耐庵著书及其行踪的图象;有绢制介绍施耐庵生平的连环画48幅。镇江书法家李宗海撰联曰:

有舍己为人侠骨义肠,却从鲁达、武松、李逵身上画出;

具掀天揭地深谋远略,乃自晁盖、宋江、吴用胸中写来。

再向后为文物厅,上方悬挂书法大师武中奇题额“文心独运”。两旁门柱上有对联一副(由著名书法家陈大雨书,诗人童斌撰写):

百回《水浒》,秉春秋煲眨忠奸,千古人间消块垒;

一曲《秋江》,承风骚思忧治乱,五州文苑仰宗师。

馆藏文物、史料

厅内陈列有关施耐庵文物、史料,分为施耐庵家世、生平、著书轶闻和社会影响四个部分,陈列有《施氏长门谱》,出土的施耐庵独生子《故处士施公让墓志》和《施让地照》,曾孙《施廷佐

施耐庵像

墓志铭》等数以百计的文物和史料,为人们解开了数百年悬案“施耐庵之谜”,有关施耐庵的各种文物史料,人们还可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水浒》。据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始,迄今《水浒传》在国内的各种版本有53种。在国外流传也很广,朝鲜、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匈牙利、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有《水浒传》的译本,美国的译本有《水浒传》《水浒传选集》《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水湃传词汇》、《野猪林》等。日本的译本多达20多种两边侧厅布置着臧克家,冯其庸等全国著名诗书画家赞颂施耐庵的各种艺术作品。施耐庵及其作品《水浒传》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我国有中国水浒学会、浙江水浒学会、山东梁山水浒研究会、盐城市水浒学会、大丰市施耐庵研究会等学术团体专门研究施耐庵和《水浒》,召开研究会,出版刊物。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播出后,观众数以亿计。正如日本汉学家盐俗温称:“《水浒传》是惊天动地的快文,中国小说之冠冕,是雄飞世界文坛的优秀古典小说”。伦敦大学卢庆滨博士且曾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来大丰白驹考察施耐庵。施耐庵不仅是中国的文学巨匠,也是世界文坛的名人;《水浒传》不仅是祖国文学艺术的瑰宝,还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精华。

施耐庵墓园

由施耐庵纪念馆向西十余里(今泰州兴化市新垛乡施家桥村境内),为施耐庵墓园。墓前立一砖砌三门牌

施耐庵墓园

坊,正中横梁上,悬有“耐庵公坊”四字石刻,墓在苍松翠柏间,赵朴初手书“重修施耐庵墓记”的石碑立于墓前,邻近还有一绿岛,一条小河环岛流过,人在高处俯视,却似狮子(施子)盘绣球,因而俗称“风水宝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有诗赞之曰:

隔岸白驹迷晓雾,盘球狮子沐晨阳。

耐庵泉下泰然卧,评说由人论短长。[1]

祠堂被毁

死后建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施耐庵死后,他的十二世孙施奠邦发起,将其在白驹镇上的故居改建为施氏宗祠。后来几经修复扩建,遂成前后三进,旁有偏殿之礼堂。第一进为门厅,内设茶坊;第二进为书坊,供艺人说《水浒》;第三进为福荫堂,供奉迁兴始祖施耐庵及其后裔的灵牌,每年春秋二季在此祭祖。施祠不幸毁于抗日战火。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施耐庵(8张)

《水浒传》图册(20张)

施耐庵纪念馆(8张)

施耐庵纪念馆(20张)

请问施耐庵的资料50字?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明代文学家,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

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

《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施耐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施耐庵的故事:

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

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施耐庵(约1296年—约1370年),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原名彦端,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代表作品有《水浒传》。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江苏省大丰市境内),其墓地在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新垛镇史家桥东北一百五十米。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施耐庵原籍苏州,于元贞二年(1296)生于兴化,舟人之子,十三岁入私塾,十九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三十五岁中进士。三十五岁至四十岁之间官钱塘二载,后与当道不合,复归苏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岁,张士诚据苏,征聘不应;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后流寓江阴,在祝塘镇教书。七十一岁或七十二岁迁兴化,旋迁白驹场、施家桥。朱元璋屡征不应;最后居淮安卒,终年七十四岁,为洪武三年(1370)。与罗贯中合著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查看全部2个回答

网上正规游戏机水浒传极速在线下载安装

网上游戏厅,在线电玩城,经典玩法,网络电玩游戏大厅下载安装游戏机水浒传网上对战等你来战,下载安装!

茂名市创盟信息科技..广告

2020全新水浒传游戏机-正版稳定-下载送

注册即送,玩法多!嗨不停的水浒传游戏机,2020必玩的棋牌,新玩法新体验超好玩的棋牌合集~!

承德灵飞创驰科技有..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1][2]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3][4]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施耐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5][6]

本名施耐庵

别名施肇瑞、施彦端

字子安

号耐庵

所处时代元末明初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其籍贯,有兴化说、苏州说、杭州说。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

谁知道施耐庵资料?

施耐庵

(1296~1371)

名子安(一说名耳),又名肇瑞,字彦端,号耐庵。

籍贯:原籍苏州,住阊门外施家巷,后迁居当时海陵县白驹场(今江苏省大丰市白驹镇)。

身份:中国古代著名作家,元末明初人,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作者。

生平: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今江苏省兴化、大丰、盐都等地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等,另有《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

据这些材料分析:

施耐庵是孔子七十二子弟之一施之常后裔,唐末施之常后人在苏州为家。其父名为元德,操舟为业,母亲卞氏(卞氏后裔亦迁至今江苏省大丰市境内)。

施耐庵自幼聪明好学,才气过人,事亲至孝,为人仗义。

19岁中秀才,28岁中举人,36岁与刘伯温同榜中进士。

其曾在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为官三年,因不满官场黑暗,不愿逢迎权贵,弃官回乡。张士诚起义抗元时,施参加了他的军事活动。张据苏以后,施又在他幕下参与谋划,和他的部将卞元亨相交甚密。后因张贪享逸乐,不纳忠言,施与鲁渊、刘亮、陈基等大为失望,相继离去。施与鲁、刘相别施时,曾作《新水令秋江送别》套曲,抒发慷慨悲痛之情。不久,张士诚身亡国灭。施浪迹天涯,漫游山东、河南等地,曾与山东郓城县教谕刘善本友善,后寓居江阴徐氏初,为其塾师。随后还旧白驹,隐居不出,感时政衰败,作《水浒传》寄托心意,又与弟子罗贯中撰《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等说部。他还精于诗曲,但流传极少。除套曲《秋江送别》以外,还有如顾逖诗、赠刘亮诗传世。施耐庵为避明朝征召,潜居淮安,染病而殁,就地高葬,享年75岁。耐庵殁后数十年,其孙文昱(述元)家道炽盛,始迁其祖耐庵骨葬于白驹西落湖(今江苏省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村),并请王道生作《施耐庵墓志》。

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施耐庵(约1296-1370)原名彦瑞,字肇瑞,号子安,别号耐庵。文学家。祖籍苏州,曾随父施元德流寓兴化,不久落户白驹场(今大丰市白驹镇)。自幼聪明好学,元延佑元年(1314)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登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穷苦人辩冤纠枉遭县官的训斥,遂辞官回家。

元至正十三年(1353),白驹场盐民张士诚等18名壮士率灶丁起义反元。张敬其文韬武略,再三邀他为军幕,施抱着建造"王道乐所"的宏愿欣然前往,为张献了许多攻城夺地的计策。后因张居功自傲,独断专行,亲信佞臣,疏远忠良,施几次谏劝,张都不予采纳,于是愤然离开平江,并作《秋江送别》套曲赠予同在张幕的鲁渊、刘亮等人。此后,浪迹江湖,替人医病解难。后入江阴祝塘财主徐骐家中坐馆,除了教书以外,还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108名英雄人物的故事,为撰写《江湖豪客传》准备素材。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灭张士诚之后,到处侦查张的部属。为避免麻烦,施征求兴化好友顾逖的意见,在白驹修了房屋,从此隐居不出,专心于《江湖豪客传》的创作。《江湖豪客传》成书后,定名为《水浒传》。

朱元璋为治天下,广召人才,刘基向朱推荐了施,不往。朱元璋看《水浒传》后,认为旨在煽动造反,联想到当年施拒不应召的情况,十分恼怒,当即下旨将施捉进天牢。后施又写了宋江接受招安以及征讨田虎、王庆和方腊,最后和李逵一起服毒自杀等情节,既有死不反叛内容,又暗示投降的严重后果。被释后避居淮安。明洪武三年(1370),施因受尽折磨,心力交瘁,重病而死,享年74岁。现大丰市白驹镇建有施耐庵纪念馆,供人瞻仰。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谊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学生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作者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讴歌,特别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反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明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你去看看网页↓边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961618.html

《三国演义》的作者施耐庵资料是什么?

施耐庵(1296年—1370年),名耳,又名肇(zhao)瑞、彦端,字子安,号耐庵,或称“钱塘施耐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出生于兴化县白驹场(今属于兴化市新垛镇施家桥、盐城市大丰区白驹镇一带),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赞扬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白话小说,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施耐庵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长篇小说之父”。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有很多关于施耐庵的故事。据说,施耐庵《水浒传》中的许多地名,都取之于祝塘附近。如“三打祝家庄”是全书中的重头戏,其实祝家庄就是祝塘镇。

小说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写得栩栩如生。据说当时施耐庵不过是到大宅里村后的后阳岗散步,见有条黄狗睡在松树下,一名庄丁武阿二把黄狗打跑了。施耐庵回家便以此为原型进行创作,把后阳岗改作景阳岗,黄狗变成吊睛白额大虫(老虎),武阿二成了武松。

相传施耐庵在大宅里坐馆教学时,还经常教学生画画。他要求严格,每次只教一幅人物画,直到学生画好后再教另外一幅。他前后教学生画了108幅。这些画,张张面孔不一样,个个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个性有别。他刻画的108个人物形象,据说就是《水浒传》里的108将。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