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人物分析

妙玉人物分析

娱乐八卦绵江seo培训2021-09-08 22:54:34295A+A-

妙玉形象及其散论

宛沙阁

摘要: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小说中的妙玉身世扑朔迷离,性格清高、孤僻,和贾宝玉有着高于普通朋友之间的友情,而她最终是以“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结局。妙玉的形象是当时社会中一类人的代表,这类人不为当时的世人所理解,最终造成悲剧,而这类悲剧既是这类人的性格与社会矛盾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历史形成的悲剧。

关键词:妙玉、红楼梦、身世、性格、友情、结局、贾宝玉。

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形象中,妙玉无疑有着重要的角色地位。《红楼梦》中,以“玉”字结尾的人名共有四个,其中红玉因“‘玉’字犯了林黛玉、宝玉”, [1](p331)改叫“小红”了。根据脂砚斋的批语,这个小红在贾家败落后对贾宝玉有大恩,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角色,但曹雪芹最后仍将她的“玉”字去掉,这足以证明玉在曹雪芹心中的地位之高。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妙玉排名第六,而妙玉之前的林黛玉、薛宝钗、元春、探春、史湘云都是《红楼梦》中极其重要的人物,妙玉这一角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妙玉是唯一一个与“贾王史薛”四大家族毫无亲缘瓜葛的人物,这样,与“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其他角色相比,妙玉又有着独特的身份和地位。曹雪芹在小说中塑造的这一独特形象,自然有着丰富而特殊的蕴意。

妙玉的身世问题

细观《红楼梦》,妙玉这个形象与林黛玉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孙荣先生指出,“如果真正读出红楼三昧来,那么,从妙玉这个形象中就不难看出黛玉的影子,倘若再揭去那层袈裟,俨然便是黛玉了。如同袭人是宝钗的影子,晴雯影射黛玉一样,个人认为,妙玉恰是黛玉形象的补充,从而使林黛玉这个主要形象系列更加完整,更加丰满。” [4]个人认为,孙先生的见解是非常正确的。

首先,两个在身世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妙玉和林黛玉的祖籍都是苏州,同样出生在“读书仕宦之家”;两人出世不久便父母双亡,在贾府都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相貌上,林黛玉有西子之风,飞燕之姿,而妙玉是“气质美若兰”;才华上,林黛玉是“堪怜咏絮才”,而妙玉是“才华馥比仙”。

其次,在第三回中,林黛玉说:“三岁时,听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 [1](p39)在十七至十八回中,曹雪芹借林之孝之口,说:“因生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 [1]p234两人都是从小多病,只有出家才能好的。可见二人应该都是在“警幻仙姑前挂了案,下世历劫”的,虽然林黛玉最终没有出家,妙玉选择了出家。

再次,两人在性格上也有着相似之处,两人都清高,孤傲,两人都有洁癖。

第四,在第五回有关妙玉的曲《世难容》中有“你道是啖肉食腥膻”句,而根据第四十九回中林黛玉见史湘云他们烤鹿肉吃,戏谑史湘云时说:“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是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 [1](p665)可知林黛玉分明也能与“啖肉食腥膻”句相对应的。

由以上几点,可知作者在塑造妙玉这个角色时有意给林黛玉这个角色作对比,作补充的,这种角色关系有些像甄宝玉与贾宝玉之间的角色关系。根据书中暗示及脂砚斋的批语可知,林黛玉在曹雪芹原著中八十回后不久便泪尽而逝了,而全书共一百一十回[2](p51-52),后来的林黛玉角色之位由妙玉接替是极有可能的。

然而,妙玉的身世又有奇怪的地方。书中第六十三回,贾宝玉在过生日时收到了妙玉的贺帖,不知道怎么回帖,本想去找林黛玉问,可在半道上遇到了邢岫烟,曹雪芹又借邢岫烟之口这样交待:“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1](p875)试想,一个妙龄女子,况且又是个尼姑,如果背后没有政治原因的影响,怎么会“不合时宜,权势不容”?

书中第十七回至第十八回,元春归省听戏撤宴之后,“将未之处复又游顽,忽见山环佛寺,忙另盥手进去焚香拜佛,又题一匾云:‘苦海慈航’,又额外加恩与一般幽尼女道”。 [1](249)在大观园中,佛寺只有栊翠庵了。元春归省在书中应算是大事一件,为何作者在元妃来时反而让妙玉不见了,更何况请妙玉进庵做主持就是为了元妃省亲时做宗教礼仪!根据曹雪芹的行文方式,这儿不可能是个漏笔,很有可能曹雪芹是想说明这次妙玉没有出场的原因是因为妙玉不想涉入政治之中。

再者,第四十一回,妙玉请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喝茶时所拿出来的茶具,“晋王恺珍玩”、“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的“bán(左分右瓜)瓟斝”、“点犀qiáo(上乔下皿)”、“绿玉斗”、“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hi(上台下皿)” [1](p554-555)。可是一个早已出家多年的尼姑,虽是“世宦之家”出身也不应该有那么多珍贵的茶具!

个人认为,曹雪芹有意写的以上几点绝非闲笔,而是与刘心武先生所说“凸现出曹雪芹对政治的超越”、“体现出曹雪芹从政治意识升华到了对社会中独立人格的关注” [3](p3)完全相反的层面上创作的一个角色。关于妙玉的政治背景,曹雪芹在后三十回中很可能会借某人之口,详细补叙出来的,此正所谓“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写法。

综上所述,妙玉的身世已经凸现,妙玉既是作者在创作中给林黛玉作对比、作补充的一个特殊角色,又是表面上“毫不干涉时世”,实际上隐藏着政治原因的一个特殊角色。

妙玉性格小析

曹雪芹在书中虽对妙玉着墨很少,在前八十回中对妙玉的描写共有七次,其中五次暗写,两次明写。暗写分别是:第五回中妙玉的画、判词和曲;第十七至十八回中,林之孝家的介绍妙玉;第十七至十八回中,元妃在栊翠庵焚香拜佛;第五十回中宝玉乞梅;第五十回中宝玉第二次去栊翠庵折梅妙玉人物分析;第六十三回中妙玉给贾宝玉送贺帖。两次明写分别是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妙玉奉茶和第七十六回中妙玉续诗。前后七次总共字数不过数千而已,但曹雪芹塑造的妙玉这一人物形象是极为成功的。

最能体现妙玉性格的是在书在第四十一回“妙玉奉茶”一段。这段文字中描写妙玉时共用了三个“忙”字,七个“笑”。前两个“忙”字和前三个“笑”写出已“遁入空门”的妙玉见到贾母这样的“享福人”后表现出来的尊敬和奉承。第三个“忙”字则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妙玉的洁癖。第四个“笑”字描写妙玉听了宝玉的侧面赞扬后会心而得意之笑----“妙玉听了如此说,十分欢喜”。第五个“笑”则是妙玉对贾宝玉讲茶道时的高兴和对贾宝玉的戏谑。第六个笑是冷笑,这是妙玉清高、怪僻的表现----“万人不入她目”。第七个笑是妙玉知道了贾宝玉了解她的习性后发自内心妙玉人物分析的会心而满意的笑。

第五回中关于妙玉的判词中说“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1](p77)在这个三“忙”七“笑”中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一方面妙玉的内心是清高孤僻的,另一方面,妙玉对于世俗与人际交往中仍表现出来的是“何曾洁”、“未必空”,即所谓“矫情”。

贾宝玉在与邢岫烟对话是这样说妙玉:“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因取我是个些微有知识的,方给我这帖子。” [1](p875)可见在贾宝玉眼中妙玉如同闲云野鹤一般的方外之人。而老实厚道的李纨却对妙玉的评价是:“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 [1](p675)

这种态度与语气是李纨在书中仅有的一次,又可见妙玉在这样一个老实人心中却是做作、假清高的。《红楼梦》中前八十回对妙玉的评价还有两个,一个是林黛玉的“天性怪僻”,另一个是邢岫烟说她“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这两个都是对妙玉的贬词,可见妙玉当时除了贾宝玉这样“些微有知识的”人之外,的确是“世难容”的。“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妙玉自然没有几个人能理解她,当时的社会也不可能容纳她。

妙玉自称为“槛外人”、“畸人”,而事实上妙玉并非真正“槛外人”、“畸人”,而是“乖异人伦,不偶于俗”的,不合当时世人眼光和当时社会标准的高洁、孤傲和怪僻。

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问题

在书中,妙玉对贾宝玉的表现多少有些暧昧,许多红学专家与红学爱好者也认为妙玉对贾宝玉有爱慕之情。徐乃为先生在《论妙玉情恋及其悲剧结局》中认为妙玉能够进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是因为“妙玉与宝玉有情缘纠葛,这是唯一可以解释的”,“能上‘金陵十二钗’正册的,要么是宁荣两府年轻的小姐、奶奶,要么与《红楼梦》的一号男主角贾宝玉有情缘,妙玉则属于后一种” [5]。个人认为徐先生的观点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在四十一回中,妙玉拿“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给年经的异性贾宝玉喝茶,而年老的村妇刘姥姥喝过的茶杯却嫌脏不要了。并且还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这里面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很明显,妙玉有洁癖,很清高;第二层是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非同一般。这是否就能证明妙玉对贾宝玉有爱慕之心呢?曹雪芹也怕大家误解,还特意这样写道“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们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须知,贾宝玉进耳房品茶是“悄悄的随跟了来”的,并不是妙玉有意请来的。妙玉为人孤僻,但不说假话,文中对林黛玉的嘲笑即是明证,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头号女主角,谁会对她这样子说话?由此可知,妙玉此时对贾宝玉并无所谓的“受慕之心”,甚至对贾宝宝这样的人也并不怎么看重。而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变化应该是在贾宝玉奉承她和为她打水洗地后才开始的。

第五十回中宝玉被罚去栊翠庵折梅回来说:“你们如今好好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 [1](p676)可知贾宝玉此去并不顺利,如果妙玉真对贾宝玉有爱情可言的话,怎么会为了几支梅让“情人”如此费事!而在贾宝玉去折梅之前,李纨要让人跟着,而林黛玉则忙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 [1](p675)林黛玉在书中对贾宝玉的感情上是很小心眼的,史湘云的金麒麟一事让林黛玉费了多少神!假如妙玉对贾宝玉有“爱慕”,以林黛玉的观察能力怎么会没有察觉?既有了察觉,如林黛玉的小心眼怎么会如此放心!

由以上各点分析不难看出,妙玉对贾宝玉并没有“爱情”可言。那么,妙玉对贾宝玉的感情到底是何种情呢?

书中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妙玉身为出家人,当然不好意思去参加生日宴会,便投了一张帖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 [1](p974),“槛外人”是妙玉的自称。而妙玉心中虽是“芳情只自遣”,但又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虽自视高人一等,然而又无法排遣内心的孤寂,虽以“槛外人”自居,然而又终不能免俗,于是送了这张不伦不类的贺帖。难怪邢岫烟批评她“这等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贾宝玉认为妙玉给自已送贺帖是因为妙玉认为他“是个些微有知识的”,这里的“知识”并不是现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知识”,而是说“能够理解别人内心深处和特殊的知心朋友”。前文已叙,妙玉对贾宝玉的态度改变是在贾宝玉说要给他“打水来洗地”后才改变的。后来,贾宝玉第一次折梅后又去栊翠庵妙玉再次给他送梅,同时给当时在场的每个主子都送了一枝,其中也包括讨厌她的“大菩萨”李纨,这与前面对贾宝玉的态度是不同的,再至后来“飞帖祝寿”时,妙玉已将宝玉视为知心朋友了。

由此可见,妙玉对贾宝玉是一种特殊的友情,是知心朋友间很难得、很高雅的一种友情。这种友情并不为当时人们所理解,以致邢岫烟这样聪明的女子也在听了贾宝玉解释后“且只顾有眼上下细细打量了半日”,也误认为妙玉对宝玉有恋情!

妙玉结局小探

在现在通行本的《红楼梦》中,高鹗所续的妙玉结局是这样的:一次妙玉见了贾宝玉后魂不守舍以至走火入魔,最终妙玉遭一伙强盗用闷香吹闷轻薄后抢劫,后经道婆梦见妙玉被强盗们杀了结束。这种结局并不令人满意,按曹雪芹的原意恐怕也不致如此不堪的结局。关于妙玉的结局和暗示在全书中确实很少,这对妙玉结局的探佚的确有很大的阻力,但从书中暗示及脂砚斋的批语中也能得出一些线索来。

首先看曹雪芹“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对妙玉结局而设计的画、诗、曲。

画: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

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1](p77)

曲:

气质美如兰,才华复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的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7](p373)

画中的意思很明显,妙玉最终沦入“泥垢”一样的地方。诗中的意思也比较明显,妙玉虽身入禅门,却未“六根清净”、“四大皆空”,结果与平生意愿相反,终陷“淖泥”之中。

再来看曲子,从“气质美如兰”至“视绮罗俗厌”是写妙玉人品与性格的,不必多言。真正造成妙玉结局的原因应该是“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然而在前八十回中并没有人对妙玉产生嫉妒,根据曹雪芹的安排,作为“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排名第六的妙玉,仅前八十回中那些描写似乎并不合乎情理,应该在后三十回中对妙玉有比较着重的描写。前文说过,林黛玉泪尽而逝后,曹雪芹可能会将妙玉作为林黛玉的影子来安排情节,其中自然也包括“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即妙玉太过于高洁而致世人都看不惯。“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应该是妙玉在栊翠庵中生活的写真,这儿说“人将老”也应该是“红颜将老”的意思,而并非妙玉会伴着青灯古殿老死,下句中“红粉朱楼春色阑”便是证据。“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这一句争论颇多,主要是关于“风尘”与“肮脏”二词含义的争论。即“风尘”应指“扰攘尘世”还是“烟花娼妓之所”,“肮脏”应指“不屈不阿”还是“龌龊不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解释可以说是妙玉最终结果探析的关键所在。如果解释不正确,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红楼梦》中第一回的回目名叫《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个“风尘”当然不是“烟花娼妓之所”,而是指贾雨村为寻求功名而处的环境。第一回刚开始的一段解释性话语里有“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显然也非“烟花娼妓之所”,而指“扰攘尘世”。可见这儿的“风尘”应该不是“烟花娼妓之所”而是“扰攘尘世”。解释清楚了“风尘”,那“肮脏”也只能解释为“不屈不阿”了,否则既然没入“烟花娼妓之所”,又怎么能落入“龌龊不洁”之地呢?

这样就可知妙玉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与自己“心愿”相违,没做成“槛外人”,那么妙玉是如何发展到这一结果的呢?

根据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暗示及脂砚斋的批语透露,不难发现在八十回后不久,宫闱内斗、元春失宠,不久便一命呜呼了,接着贾府由于种种罪行而被查抄。这样妙玉自然在贾府中无法继续生存,妙玉无奈之下违背了师父的遗言,扶灵回乡,而妙玉的师父在临终遗言说妙玉“衣食起居不易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 [1](p234-235)。妙玉的师父是“精演先天神数”的,这则此遗言必非泛泛之言。这样便引起了下一个情节的开始。

在靖藏本四十一回的眉批中,有这样一条:“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劝惩不哀哉屈从红颜固不能不枯骨□□□” [6](p378),周汝昌先生校点为:“妙玉偏僻处,此所谓‘过洁世同嫌’也。他日瓜州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从后一句中可以看出在后三十回中,在“瓜州渡口”发生了“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的悲剧,这自然发生在妙玉“扶灵回乡”的途中。在七十六回中,妙玉续诗有:“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绍,还登历寂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1](p1071)这应该是妙玉在此悲剧发生时的真实写照。

根据《世难容》中的最后两句可知道,有“王孙公子”追求过妙玉(“王孙公子”并非贾宝玉,贾宝玉虽对年轻异性有多情之举,但在爱情这一层面上只有林黛玉一个人,绝不会对妙玉“叹无缘”的),这也应该发生在“瓜州渡口”,但妙玉终究没有答应。后来在“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的影响下,妙玉沦入精神、感情与环境的旋涡之中,并没有做成“槛外人”。妙玉自然对这些非常失望,然而又无可奈何,而以妙玉的性格,很可能会以自杀告终。

结语

妙玉在《红楼梦》的众多角色中可谓独树一帜,在性格上与其他人很不相同。在第十七回中,庚辰本有批语:“补出妙卿身世不凡,心性高洁。” [6](p200)后来嫌刘姥姥喝过的杯子脏而不要了,可知曹雪芹在对其就是以“太高”、“过洁”定位的,这也是造成妙玉悲剧的原因。

妙玉的这种性格在当时是无法被世人所理解的,有时甚至是看不惯的,在当时那种环境中也是无法正常生存的。然而这种“高”、“洁”也有矫情的味道,这样就造成了复杂的精神矛盾集合体,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以折射出世人对妙玉这一类人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当时社会理解能力局限而造成的必然结果。

妙玉在《红楼梦》中结局,是《红楼梦》中特殊的一类悲剧,这种悲剧既有妙玉的“矫情”的影响,也有“太高”与“过洁”的性格影响,而造成这类悲剧的直接原因则是当时社会与妙玉这类人性格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这应该算是历史形成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第二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2

妙玉人物分析

[2] 丁维忠.红楼探佚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9

[3] 刘心武.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二部.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12

[4] 孙荣.妙玉构思散论.红楼梦学刊.1994,(1)

[5] 徐乃为.论妙玉情恋及其悲剧结局.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卷,第2期

[6] 郑红枫.红楼梦脂评辑校.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3

[7] 蔡义江.红楼梦曲.细说红楼梦·《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5

[8] 周汝昌.周汝昌“红楼”内外读“红楼”.周伦苓,选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6

[9] 梅节,马力.红学耦耕集(增订本).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1

[10] 吴世昌.红楼探源.吴令华,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10

[11] 曾少波.妙玉研究综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六卷,第1期

[12] 黄湘金.妙玉浅论.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3)

[13] 穆乃堂.身在佛门 心系红尘----妙玉情感论.红楼梦学刊.2007,(4)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