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与光绪的关系

慈禧与光绪的关系

娱乐八卦绵江seo培训2022-01-10 6:29:53160A+A-

一、

110年来,光绪皇帝的身上有几个标签。

第一个标签是纯粹的变法者,无私无家一心为公,仿佛什么事情都可以为理想和目标让路。

这个标签是康有为、梁启超手动贴的。

第二个标签是懦弱的废物。

在这个标签下,光绪皇帝又变成刚愎且懦弱的愣头青,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中一意孤行,简直是天字第一号大傻X。

我一直觉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七情六欲也是共通的。

普通人遭遇的境况,光绪也会遇到,而做为皇帝,他又背负着常人难以体会的折磨。

关于光绪的资料已经很多。

所以今天想聊的,是光绪的几个侧面小故事,脱离历史宏大叙事,也许会重新认识这个人。

二、

首先是光绪和慈禧的母子孽缘。

1874年,20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官方说法是死于天花,但更多人相信,年轻皇帝是外出嫖娼感染梅毒而死。

大清帝国的江山总要有人继承,慈禧做为亲生母亲,也顾不上哭天喊地,2小时后立刻召开立嗣会议。

宗室王爷和军机大臣,都参加了会议。

这种事情总要经过一番争夺,说不定能捞到一份拥立之功呢,有的主张立年长王爷,有的主张立恭亲王的儿子。

对于慈禧来说,这些人都不合适,不论亲情或者权力角度,立谁为帝都对自己十分不利。

她真正心仪的人选,是醇亲王的儿子载湉,而醇亲王的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

也就是说,载湉是慈禧的亲外甥。

对于慈禧来说,这份血缘关系是宗室诸王、贝勒中最近的,再加上醇亲王没有野心,载湉年纪小容易培养引导,简直是天选之人。

慈禧太后一锤定音,事情就定了。

第二天,内务府官员到达醇王府,迎接载湉入住紫禁城养心殿,祭奠同治皇帝之后,便登基称帝。

1875年,大清帝国改元光绪。

平心而论,慈禧对光绪不错。

由于年纪小,他的肚脐里总是潮湿有水,慈禧也不厌其烦的用手帕,一遍一遍的擦。

我相信,此时慈禧是有温情的。他把对同治皇帝的母爱以及丧子之痛,全部用到光绪身上,当成亲儿子来养。

小孩晚上喜欢踢被子,她细心的盖好,每当天气变化,慈禧也特别注意加减衣物,生怕光绪着凉感冒。

这些琐事对于普通人来说很正常。

但在皇宫是很难得的,一般的皇子王爷都有奶娘,亲生母亲往往只能简单的陪伴,基本没有机会亲自照料。

慈禧以太后之尊亲自照料光绪,如果说没有感情,那是骗人的。

只从“培养感情”的功利角度来看,也不对。

人又不是机器,哪能做到冷冰冰的没有一丝情感,慈禧也是女人,更是丧失孩子的母亲。

她自己都说:

“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

应该是兼而有之吧。

到了该读书的时候,除了师傅教授以外,慈禧亲自教皇帝识字,一字一句的给他读四书五经,生怕做母亲的责任没有尽到。

光绪也很争气,特别喜欢读书。

站着读、坐着读、躺着读......用“手不释卷”来形容也基本没错,谁家的孩子如此好学,都能笑的拉平褶子。

而离开母亲的光绪,也极其依赖姨母兼养母的慈禧。他胆子小,每次听到打雷的声音就往慈禧怀里钻。

那些年,母子二人的感情很好。

慈禧对光绪倾注心血,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母爱,一方面是功利的培养帝后感情,另一方面也是为身后事做准备。

但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正因为她对光绪寄予无限希望,所以在得知维新党人想“围园劫后”时,会有那么大的反应。

养了24年的儿子居然想杀母亲,慈禧伤心透了,而且一旦出现类似的想法,那么帝后感情也崩了,身后事更别指望。

于是就有后面的废帝、幽禁等事情。

那么光绪到底有没有“围园劫后”呢

据学者茅海建考证,光绪皇帝对于康有为、梁启超策动的袁世凯兵变一点都不知情,只是康梁和谭嗣同私下联系过袁世凯。

直到慈禧从颐和园回到紫禁城,袁世凯害怕,才向荣禄告发这件事。

根据这个结论,光绪皇帝是铁打的背锅侠。

但是对于慈禧来说,光绪重用康梁变法又召见袁世凯,他们都私下串联了,你说不知情,谁信啊

既然如此,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关于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我们在下一篇详细聊,这篇就不展开说了。

当然,光绪有很激进的一面,但如果没有这场大乌龙的话,他的处境会好很多,毕竟变法是家事和国事,一切都可以商量。

而“围园劫后”却碰到慈禧的底线。

三、

其次是珍妃。

珍妃是官员长叙的女儿,一起进宫的还有姐姐瑾妃,虽然是亲姐妹,但两人长得却有很大差别。

瑾妃的姿色平庸,宫里的太监和宫女在背后叫“月饼”,而珍妃的长相很出色,性格也十分乖巧讨喜。

这种性格的女孩,往往情商很高。

她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说话的时候也总能让人如沐春风,每句话都说到对方的心坎里。

即便长得不太好看,人缘也不会差,何况在遗留下来的清宫照片中,珍妃算是颜值担当了。

进宫那年,珍妃14岁,光绪19岁。

比姐妹俩先进宫的是隆裕皇后,她长得不好看,身材瘦弱而且不挺拔,最重要的是性格也不好。

隆裕皇后的性格应该是内向型,在外人面前不多说一句话,给不了光绪家庭的温暖和抚慰,不仅光绪不喜欢,也始终没有走入姑姑慈禧的心里。

珍妃得宠,全靠同行衬托啊。

光绪刚刚亲政的时候,珍妃一直陪在身边,处理完政务之后,两个年轻人就一起写写字、下下棋。

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他们也在一张桌子上。

光绪吃一口,喂珍妃一口......还要问“你是我的什么”,“我是你的小可爱啊......”

这狗粮撒的太甜。

当太监把帝妃的亲密事告诉慈禧后,老太太居然没有生气,反而开怀大笑:

“即便贵为皇帝,也会忘记自己的尊严啊。”

慈禧与光绪的关系

这种态度和后来判若两人,基本可以看做母亲对儿子媳妇的宠溺,甚至有一种赶紧抱孙子的期待。

为了照顾小夫妻的情绪,慈禧在去颐和园的时候,专门把不得宠的隆裕和瑾妃带走,让慈禧与光绪的关系他们过二人世界。

除了性格讨喜,珍妃还有一项技能。

她在广州长大,晚清的广州已经是繁华的商业城市,所以珍妃对西洋货很感兴趣,尤其是摄影。

摄影在晚清属于高科技玩意,很多人担心摄影会夺走魂魄的时候,珍妃已经带着摄影机在宫里拍照了。

她的拍照地点不限、对象不限......养心殿、景仁宫都可以拍,光绪、太监、宫女都是摄影对象。

珍妃硬生生把威严的皇宫,搞成网红打卡点。

当时的光绪一心要变法,看到中西结合的珍妃,能不喜欢么简直是“只看了你一眼,就已确定了永远。”

真正让珍妃走下坡路的,是她参与卖官。

“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珍妃的拍照事业是烧钱活,只靠每个月300两俸禄根本扛不住,不信你用工资玩摄影试试

再加上对太监、宫女的例行打赏,珍妃感觉要穷疯了。

于是在堂兄、礼部侍郎志锐的撺掇下,珍妃参与到朝中的卖官活动中。

这是一条龙的产业链,志锐在各地寻找客户,然后由太监打听有什么空缺,进一步谈拢价格,最后则是珍妃向光绪吹枕头风。

简直是推广产品的营销模板。

珍妃的卧室有一个账本,详细记录了官职买卖的价格和名单,收钱多的有4万两,少的也有几千两。

后来东窗事发,慈禧劈头盖脸就问:“你怎么不知道祖宗家法呢,到底是谁教你的”

珍妃的回答也冲:“此太后教之。”

怎么说呢,宠溺过头的年轻人,智商总是很感人。

1894年10月29日,珍妃、瑾妃一同被降为贵人,第二年又重新升为妃,注意这个时间点,很有意思。

珍妃被降为贵人的时候,正是中日甲午战争激烈的时候,帝党主战后党主和,斗法激烈的一塌糊涂。

在这样的背景下,珍妃的过错,成为慈禧打击光绪的一枚棋子,直到《马关条约》签订,后党重新占据上风,珍妃姐妹不就恢复了嘛。

本来也没多大点事,都是可以利用的。

珍妃的命运是和光绪绑定在一起的,甲午战争中是棋子,戊戌变法之后母子关系破裂,珍妃也被打入钟粹宫北三所。

2年后,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太后在西狩之前,让太监把珍妃推入井中。而在此之前,慈禧一直在谋划废帝。

光绪还不知道心爱的人已经死去。

四、

然后是爱学习的光绪。

光绪的好学是得到共识的。

登基第二年,慈禧就派翁同龢、夏同善做光绪的老师,分别教授读书和写字,另外还要学习满文、蒙文和骑射。

这样坐着读、站着读、躺着读,光慈禧与光绪的关系绪一直在亲政前读书13年,属于清朝皇帝中受教育最好的。

稍微长大以后,光绪除了刻苦学习传统的四书五经,还对西洋的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

八音盒、电话机、火车都是光绪的心头好。

他甚至学过英语,经常派太监到京城的街上买书,什么天文、地理、生物等书籍全部带回宫里,一度把街上的中文翻译书籍买空。

其超前意识比当时的大多数人都要强,西方传教士何兰德评价:

“光绪是第一个身坐龙椅而脸向未来的人,她的主要目标,是拥有和掌握那些让洋人在他的子民面前耀武扬威的技术的每一个方面。”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

偶尔有钟表匠会接到宫里的活,把要修的东西带回店里维修。

有次光绪交给他一只破损的八音盒,并且在滚轮周围做了一些标记,让他去掉原来的旧钉子,在标记的地方重新插新钉。

反正你是皇帝,想怎样就怎样吧。

工匠万万没想到,按照光绪的方法重修八音盒,居然响起一首中国曲子,他不禁感叹:

“高手,这是高手。”

在那段幽禁岁月,光绪没什么事干,上朝时说话也没人听,慈禧不在乎他,大臣也不理他。

闲来无事,光绪就闷在房里读书。

世界各国的法律、财经、宗教等书籍,他都读的通透,直到1908年,他的书桌上还摆着《理财学》。

晚清政坛,恐怕没人比光绪的西学修养深厚。

而且他不是在装样子,他是真的在学,光绪曾经和德龄公主吐槽:“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做主,不能如我的志。”

当初变法时,大学士孙家鼐劝他:“若开议院,民有权而君无权。”

光绪皇帝直接说:“吾欲救中国耳,若能救国,则朕无权何碍。”

有自废武功的勇气,能说他是懦弱的人

显然不是。

五、

最后说说光绪之死。

众所周知,光绪皇帝是非正常死亡,这一点几乎没有疑意。光绪和慈禧的死亡时间只相隔一天,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1908年10月,光绪确实生病了,但到了11月,病情突然加重。

据名医屈桂庭在《诊治光绪帝秘记》中记载,光绪皇帝去世前三天,不停在床上乱滚,大喊肚子痛的了不得。

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去世。

当天晚上,慈禧太后接溥仪入宫继承大统,自己进位太皇太后,第二天下午,慈禧在仪鸾殿去世。

2008年,法医、学者经过对光绪头发的鉴定,发现其体内的砒霜成分太高,证实光绪皇帝死于砒霜中毒。

当年能给皇帝下毒的,除了慈禧再没别人。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毒死光绪呢

我们都知道,在权力场中爬的越高,越在意身后的评价,以及政治遗产的延续性。

如果出了任何差错,不是自己人写史书,随便写写一辈子就算白干了,还有跟着混饭吃的一大批猢狲,都要垮台。

既涉及自己的盖棺定论,还有无数实际利益。

于是选一个听话的接班人,就显的很有必要。

汉武帝选来选去,最终选择了年仅8岁的刘弗陵,干干净净没有黑历史,不会有任何动机抹黑老爸,而不类己的刘据可就不一定喽。

乾隆刚继位的时候,为了拉拢老臣,把雍正的严刑峻法撕的七零八落,一举推翻老爸的政治遗产。

雍正泉下有知,估计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慈禧也是类似的目的。

原本光绪是合格的接班人,但是闹掰以后,俩人的矛盾越来越大,几乎到了生死相见的地步,这种局面显然不能托付身后事。

试想一下,假如光绪不死会怎么做

估计慈禧的执政合法性立刻被推翻,虽然碍于孝道不能明说,但总会找到替罪羊。

以此为突破口,诸位大臣为了身价利益和合法性,会迅速聚拢在皇帝身边,形成一股站队的潮流。

而慈禧太后的合法性消失后,下一步定是清理后党,提拔自己人,具体例子可以参考张居正去世后的场景。

这样的局面,慈禧怎么可能想不到。

她绝对不会让类似的事情发生。

那么实力强横的后党不能退出,只能拉着光杆司令光绪一起走,俩人同时去世之后,过往的恩怨也就了结。

慈禧选了溥仪做皇帝,并且让载沣做摄政王、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再次形成互相制衡的局面。

安排好之后,才算咽下最后一口气。

至于载沣为了给兄长报仇而罢免袁世凯,那就是不可避免的后续,总体来说慈禧的身后事挺稳妥。

只是可惜了光绪。

六、

总体来说,光绪皇帝是善良、勤奋、好学的年轻人,有理想和热血,由于缺乏长期的世事阅历,导致不够稳重。

但是可塑性很强。

可惜光绪刚刚得到历练的机会,就赶上战争和变法的大事,仅凭深宫里的经验而言,他的能力不足以整顿国运。

这就相当于玩游戏。

刚出新手村,打算一步一步成长的时候,莫名其妙踩到传送阵,“咣”一下来到最终Boss的身边。

要装备没装备、要血槽没血槽、要技能没技能、甚至连能扛的宠物都没有,结果只能被大Boss一招秒杀。

只能说是悲剧。

这不是光绪一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悲剧。

110年来,后人说起光绪都是充满惋惜,其实不仅仅是惋惜光绪,更是惋惜日落西山的国运,以及后来的苦难岁月。

于是,光绪汇聚了后人的温情,慈禧则汇聚了后人的憎恨和唾骂。

但他们都是末日江山的局中人,只能在原有的框架内打转,而不能超脱于时代局限。

爱也好、恨也罢,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拥有的选择、手中的牌而走一步看一步罢了。

用古龙的话说:

“江湖人的悲剧,难道真的都是他们自找的”

身不由己罢了。

顺治皇帝写过一首《归山诗》,其中有一句“为何生在帝王家”,对于光绪也只能说一句:

为何生在帝王家。

清朝前后的两个年轻皇帝,虽然没有说过同样的话,内心却有相同的感慨。

而顺治由摄政王得国,光绪身后由摄政王亡国。

还真是巧合。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