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原名怎么读

郑板桥原名怎么读

娱乐八卦绵江seo培训2021-12-31 9:37:47198A+A-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

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卓著。

小编今日要讲的便是板桥先生于乾隆十一、二年担任山东潍县知县时所作的一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诗名中的潍县署指的是潍县官衙、署衙。年伯则是清代士人之间对叔伯长辈的称呼。中丞为官名,清代巡抚。当时郑板桥口中的年伯包括正任山东布政使,署理巡抚,因此此处尊称对方“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其诗文如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一首关于平民百姓的诗,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郑板桥心中对百姓的牵挂与同情。全诗最后两句,更是饱含着对民间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因此,这两句也常被现在许多清正廉明的官员们用作自我激励、警示,提醒自己勿忘民间疾苦,恪尽职守、勤政为民、勿忘本心的格言。

郑板桥之所以会向他的年伯包括呈上这么一首诗,还得跟他自身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境况有关。

郑板桥的前半生生涯都十分贫苦窘迫,出生时已家道中落,生活拮据。三岁时母亲去世,十四岁时继母又去世。因为生计问题,跟他最亲的乳母费氏也不得不暂时到别处谋生,都让他悲痛不已。

其中便有他悼念生母的诗: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以及与乳母分别时为她所写的:

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郑板桥自小跟从父亲读书习文,到二十岁时考中秀才,之后娶妻生子,到二十六岁为了维持生计,到了真州的江村开设私塾教书。

不过教书并不是郑板桥心中的志向,就他所写的一首教馆诗中的:“半饥半饱清闲客,无枷无锁自在囚。”以及“寄语天下读书人,切莫教书自上钩。”之句,便能看出一二。

教了四年书,正逢上父亲去世,郑板桥膝下又有二女一子需要抚养,光凭私塾的一点微薄收入已是难以为继。

于是便又举家迁往当时的天下名城,开启梦想的地方——扬州,希望能在此地一展抱负,得偿所愿,“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只可惜,以他籍籍无名的一介穷儒,无名气无地位无关系,并未获得那些巨贾豪客、文坛巨匠、画坛大郑板桥原名怎么读家的赏识,时运不济,事与愿违,最终只能落得以卖画为生。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这一卖就是十年,期间虽然也曾出游过江西、北京、通州、扬州等地,谋求过其他门路,不过都不算如意。

这十年间,郑板桥的儿子以及妻子徐夫人的先后去世,让他困穷不得志的失意生活,更添悲苦。

从他考中秀才一直到他不惑之年这二十年间,郑板桥也曾参加过多此科举,只可惜连举人都还未考上。于是时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想必也是为了一吐胸中怀才不遇之恨,沧海遗珠之叹。

一直到了他四十岁,雍正十年,才考中举人。数年后,又相继考中贡士、进士。令他欣喜若狂,作画题诗曰:“我亦终葵称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之后又过了数年,已年俞半百的郑板桥才正式踏入官宦生涯,替补官缺,被授任山东范县县令。

因为郑板桥大半生都是游迹于社会底层,不止亲眼目睹了,而且亲身感受了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艰辛。对广大劳苦百姓平民,自然有更多的理解、同情,感同身受。

这也就决定了他日后的为官清廉,勤政爱民,重视农桑,体恤百姓,确实是出自本心。

郑板桥为官期间,清正廉明,抵制贿赂,拒绝排场,深入民众,一思一言一行都以百姓为本,足可称得上“青天”二字。

小编开篇所讲的那首诗,便是郑板桥调任潍县知县时所作。

当时潍县天灾不断,蝗虫旱涝,百姓颗粒无收,连年饥荒。以致生民涂炭,哀鸿遍野,甚至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幸得郑板桥主持县事,修城筑池,开仓赈灾,救济饥民,活人无数。

《清史列传·郑燮传》中就有记载:

“(郑燮)官潍县时,岁欠,人相食,燮大兴官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司之,有积粟者责其平粜,活着无算。……”

就在郑板桥致力于解决民间疾苦的时候,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包括却向他索要字画。

于是郑板桥就画了一幅竹子,并题上一首诗,便是前面写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

对于诗中后两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各类官方文籍的解释都是: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但是小编在这里却要提出不同的看法。

郑板桥原名怎么读

如果按官方的解释,不止上下句衔接不通,而且将堂堂一省巡抚的包括跟自己并称为“我们这些小官吏”,似有不妥。

依小编个人的理解,此处的的“吏”应该解释为吏事、政事更为合理。

这两句的解释应为:就算是州县里的一些郑板桥原名怎么读细小的政事,都无一不牵涉到百姓们的日常生活生计,每件小事都让他们牵心挂肚。

其中的“总关情”关的是百姓们的情。

这两句应是郑板桥设身处地,站在百姓的角度,百姓的立场,向上司包括发出的劝谏之言。

而且,此时潍县正值饥荒之年,包括却在这时向自己勒索字画,郑板桥显然颇感不齿,更不屑与之为伍。只不过碍于对方身份地位,不敢当面发作。

明里画了一幅竹送上,但诗题写的却不是风雅应景的骚诗,而是别有深意的喻诗。劝谏之中似乎还含有一丝规诫,甚至讥讽之意。

以上便是小编的一点拙见了,不知读者们看后,觉得小编的解释可不可取?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