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女娲是一条蛇

为什么女娲是一条蛇

生活健康绵江seo培训2021-09-08 14:21:04365A+A-

作为创世之神,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有料的文史

女娲,上古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传说中,她补天救世,抟土造人,被称为大地之母。

这样一位人类始祖在传说中应该是非常完美的为什么女娲是一条蛇形象才对。《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写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时候女娲的形象还是模糊的,到了《史纪补三皇本纪》中,“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女”,女娲开始以蛇身人首的形象出现,东晋郭璞写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至此,女娲人面蛇身的形象固定了下来,成为共识。

人与动物相结合的形象在东西方的传说中并不少见,比如埃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就是人面狮身。这种不同物种相结合的形象,暗喻了古人一种开阔、活泼的生命观,万物皆平等,它们是可以相互跨越的,单纯的生命界限被打破,万物流转,生生不息,可以无限循环。

但为什么要选择蛇来作为女娲的身体形象呢?蛇,好像常常和邪恶相连,比如在《圣经》中,它诱惑夏娃吃下禁果,被迫离开了伊甸园。但在古代中国,蛇是一种吉祥的物种,它代表着多样的含义。

蜕皮——重生

为什么女娲是一条蛇

从古至今,人类最害怕的莫过于死亡,尤其是古人,生活环境恶劣,死亡好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可以降临。蛇具有蜕皮功能,在人类看来这是一种重生的象征,死亡没有来到,反而焕发了新的生机。对于重生的羡慕还表现在古人对蝉的喜爱上,幼虫生活在土中几年,乃至十几年,然后爬出土地,蜕皮而生,从蛹变幻为蝉。古语中有“蝉形玉琀”,是指古人墓葬时,常在死人口中放置玉蝉,寓意重生。《琅琊榜》中,黎崇当年将玉蝉送给心爱的弟子林殊(梅长苏),后来林殊以此为信物请来了鸿儒周玄清。玉蝉在这里固然有品节高尚的意思,但更多暗含了林殊的重生。女娲作为大母神,本身就代表着一种生命的延续与创造力,与古人对蛇蜕皮重生的崇拜融合在了一起。

肠状——生殖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写到:“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从这段记录中不难看出,古人早已了解到“肠”与生殖相关。毕竟在古代,尤其氏族时代,各个部落之间战争不断,死人是常见的事,战场上开膛破肚的现象总会发生,于是古人就将肠与生殖联系在了一起。而蛇细长的身形恰恰与肠状相似。

水生——繁衍

水,孕育万物,最早的生命就来源于海洋,胎儿也诞生在母亲的羊水中。因此,在古人看来,水生代表着繁衍,比如蛇、蛙、鱼等都是繁衍的代表。汉乐府诗中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鲤鱼暗含繁衍的意思,装有家信的盒子上雕有双鲤鱼则暗示为情书。乡下经常在新婚夫妇的屋子里张贴娃娃抱鲤鱼的年画,取其多子的意思。也有人认为女娲的“娲”应该是青蛙的“蛙”,本身就含有繁衍以及多子的意思。

多产——多子

蛇是多产的动物,每年4月到6月为产卵期,一窝大多可以生下20多个蛋,最多的可以达到100多个。蛇并非珍贵物种,到处都是,人类很容易观察到它们的这种特性。女娲作为地母,创造了人类,掌管了繁衍,多产本就是她的特点。

综合以上四点,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把地母女娲想象成人首蛇身。

女娲诞生于母系氏族时期,随着父系氏族的到来,女性地位开始降低,女娲造人的神话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随着阶级的诞生,人人平等的局面被打破,上流社会开始宣扬女娲造人时,用心制作的泥人为贵族,随手甩出的泥点则为奴隶,为阶级划分寻找依据;另一方面,女娲的地位开始降低,从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之上慢慢降为三皇之下,以一人之力造人的神话也被打破,变成了女娲与伏羲兄妹交尾,婚姻制度诞生,人类开始繁衍。

可见,女娲形象与故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改变而不断变化,但女娲作为繁衍象征的地母形象是公认的,古人以蛇身来塑造女娲,就是这种形象的一种直接符号化。

女娲到底是蛇还是蛙?

做为华夏民族的始母神,女娲的知名度已然是家喻户晓。说起"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早在先秦时期的《楚辞》、《山海经》等古籍中就有记载。据此可推断至少在战国时期,女娲造人的故事就已经流传开来了。根据最早明确记载"女娲造人"的《风俗通义》中说,是女娲根据自己的形象用黄土捏团造人,这跟西方《圣经》中上帝造人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不同的是,女娲显然比较笨,上帝只是造了亚当、夏娃一男一女,然而就把造人的工作交给他们自己了。而女娲则辛苦的多,得批量生产。

最后实在忙不过来了,就用一根藤条沾上点泥浆往地上一甩,就算完事了。

后来那些女娲亲手捏造的人就成了富贵者,而那些"偷工减料"的"泥浆"就成了贫贱者。这大概就是最早的阶级分化理论。

另据《太平御览》里说,女娲在造人之前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初四、初五、初六,分别造了鸡、狗、猪、羊、牛、马。在完成了这些工作之后,她还充当起了媒人,向人们传授婚嫁之礼和"啪啪"之术。("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风俗通》)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生产和生活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子女们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就明显带有母系社会的影子。而在后世的神话传说中还有类似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女娲与伏羲兄妹共同繁殖后代的传说。后世的这些神话传说,不一而足地反应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男性权力的增加和对社会掌控力的加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拒绝接受造物主和原始神作为女性的说法。

而女娲补天的故事则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根据《史记.补三皇本纪》中的描述,女娲在完成她的本职工作之后,就去度假去了。结果女娲的后人中有俩哥们互相不对付,一个是火神祝融,一个是水神共工。他们互相之间水火不容,终于有一天俩人之间爆发了一场终极大撕逼。最后水神共工被火神祝融击败,失利之后的共工非常不服气,愤怒的他一气之下撞倒了不周山。不周山是擎天柱,被共工撞倒之后,天就塌了,造成生灵涂炭。无奈之下退休了的女娲只得再次出山,临时当起了装修工,炼彩石以补天。("当其(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在另一个版本的故事中,共工是与颛顼争帝失败后怒触不周山的。("昔为什么女娲是一条蛇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而《路史·太吴纪》中则说共工是与女娲本人大战。看来女娲纵使能补天也补不了古人的脑洞啊!

事实上早期的女娲补天和共工大战是两个完全独立的故事,直到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谈天篇》中才利用共工怒触不周山作为背景,完善补充了女娲补天的故事。至此女娲和共工融合成为一则救世神话。

前面讲了女娲造人,而具有怀疑精神的屈原同学在《楚辞.天问》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也有身体,是他妈谁造的呢?呵呵,显然是人造的。

说起女娲的形象,绝大多数人映入脑帘的画面,都是"人首蛇身"。现存最早的关于女娲的直观形象出自汉代的画像石,人首蛇身的一男一女互相交媾。画中的一男一女,分别为伏羲与女娲。

早期关于记载女娲的古籍中对女娲的具体形象并无描述,另据学者考据,女娲的"娲"字古人读"为什么女娲是一条蛇呱"正是蛙发出的声音,"娲"通"蛙",所以女娲其实就是一只母蛙。而女娲从一只母蛙到人首蛇身的转变,最晚不会晚于汉代。东汉时期一个叫王逸的人写了一本《楚辞章句》对上面那句"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做了一个解释——"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体如此,谁所制匠而图之乎" 这是现在能找到的最早关于女娲"人首蛇身"的文字描述。

而"蛇"与"蛙"正是远古人们生殖崇拜的两个符号象征。"蛙"代表生命力与繁殖力,蛙的形象和孕妇相似,象征子宫和怀孕,是女性生殖崇拜的重要符号;而蛇的形象与男性生殖器相似,且具有攻击性,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征。女娲的形象从"蛙"到"蛇"的转变,也再次表明了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

早期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大型类哺乳动物相比,相对较弱,并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甚至很多时候只能跟在大型猛兽后面吃它们吃剩下动物残骸。早期人类的平均寿命很低,在平均寿命低的情况下,只能不断提高总体生育率。如此一来,生殖崇拜的出现便是必然现象。

生殖崇拜首先便是对女性生殖的崇拜,因为承担生育这项重任的首先是女性。古人时常用鱼和蛙象征女性生殖崇拜,原因在于他们的繁殖能力都很强,鱼的样貌很像女性的阴唇,蛙的样貌很像处在分娩期的妇女。

除了鱼和蛙以外,月亮也象征着女性,古人认为蛙腹部的运动与月盈月缺很相像。先秦时期的人们还认为月亮上住着蛙。《楚辞.天问》中有这样一句:"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惟何,而顾菟在腹?"大多数人可能下意识地觉得"顾菟"是兔子的意思,但根据闻一多先生在其所著《天问释天》中的考证,"顾菟"其实是蟾蜍。

不但女娲,嫦娥的原型其实也是一只蛙。《淮南子》中记载嫦娥奔月的故事就说:"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托与月身,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