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生活健康绵江seo培训2022-10-08 18:50:12113A+A-

什么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始于1942年7月17日,迄于1943年2月2日,历时六个半月,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为了一举灭亡前苏联,进而集中力量对付美、英和中国,实现其称霸世界野心的重要战役。但在前苏联军民协同作战的反击下,前苏联取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德军自此开始分崩离析,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全面防御,以至节节败退。该次战役不但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了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交战中挫败了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其“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西通顿涅茨工业区,南连高加索库班产粮区和巴库油田,东接乌拉尔新工业区和苏军战略预备队的集结地,北达莫斯科。希特勒如果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并夺取前苏联丰富的经济资源和战略物资,就必将大大加强希特勒的战略优势。希特勒将和日本法西斯一起,造成东西夹击的态势,一举灭亡前苏联,进而集中力量对付美、英和中国,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因此,进攻斯大林格勒是希特勒打击前苏联要害的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得失关系着苏、德双方整个战局的命运。

面临强敌,斯大林格勒军民严阵以待,响亮地发出了决不后退一步的口号。全城构筑了四道防御围廊,即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围廊。军民共组织了83个民兵歼敌营,协同主力部队作战。

1942年7月17日,会战开始。德军向苏军前沿阵地发动猛烈攻击,7月底,终于冲到顿河边。德军统帅部意识到单靠“B”集团军群的现有兵力不足以攻下斯大林格勒,就从高加索调来坦克第四集团军,从地面攻打该城。苏军最高统帅部也重新调整了兵力部署。经过浴血奋战,把德军阻遏在顿河西岸近一个月之久。德军不断以强大的坦克部队和优势兵力向苏军频频猛攻,终于在8月23日强渡顿河,出现在斯大林格勒市区以北的伏尔加河河岸,对市区造成严重威胁,并把苏军分割成两部分。与此同时,德军对市区进行轮番的狂轰滥炸,平均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投下了总共100多万颗炸弹,使城市变为一片焦土。但这并没有使斯大林格勒人民屈服,反而更加激起他们复仇的怒火。北郊的拖拉机厂,离德军只有一公里半远,工人们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和空中轰炸,继续生产和修理被打坏的坦克。许多工人装配好坦克后就直接开着这些坦克到前沿阵地去参加战斗。

9月14日下午,德军突破了苏军防线,窜入了市中心。激烈的巷战开始了!德军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斯大林格勒的保卫者们,顽强抗击,与冲进市区的德寇进行殊死的战斗。每个街区、每幢楼房,甚至每层楼、每间房、每个街垒,都要进行反复争夺,有时要费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决定归属于谁。战斗空前激烈,苏军不少师只剩下几十个人,仍坚守阵地。

战斗进行到11月18日,德军的全部后备力量已经消耗殆尽。第一线的主力打得精疲力竭,寸步难行。德军被迫转入了防御。希特勒企图迅速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和整个1942年夏秋的战役计划均告破产。

德军转入守势也是苏军攻势的开始。在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的主持下,苏军制定了反攻计划,并为反攻的到来作了大量准备工作。此时的德军“B”集团军群虽经几次增援,已处劣势。更重要的是,苏军士气高涨,对胜利充满信心;而德军士气低落,为红军的英勇精神所震慑。

1942年11月19日清晨,苏军西南方面军首先在斯大林格勒西北面发起攻击,2000门大炮同时轰响,到天黑时,苏军已向纵深推进25—30公里。11月20日,苏军又在南面发起进攻。11月23日,从西北和南面发起攻击的两支苏军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完成了对德军鲍留斯军团33万人的合围,然后逐渐压缩合围圈。此时,苏军已掌握了制空权,德军无法从空中运输粮食、弹药和援军。包围圈内仅有的德军空军基地皮特姆尼克机场也被苏军占领。苏军利用机场的照明和无线电导航设备,巧妙地欺骗德军飞行员。当时,他们还不知机场已为苏军所占,几十架降落下来的德国飞机旋即成为苏军的“笼中之鸟”。

被围困的德军由于饥饿,不得不把骑兵的马匹宰杀吃光;每个士兵每天只能领到100克面包和30克油脂;坦克也因缺少燃料而成了一堆废铁。德军已陷入了绝境,成了瓮中之鳖。1943年1月8日,苏军发出最后通牒,鲍留斯请示希特勒后拒绝投降。包围圈越来越小。1月24日,鲍留斯投降,鲍留斯再次请示希特勒,希特勒仍下令死守阵地。26日晚,德军被分割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集群军由鲍留斯指挥,北集群军由史特勒克尔指挥。1月30日,鲍留斯电告希特勒:“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希特勒赶忙发电,给那些绝望挣扎的法西斯军官晋爵,授予鲍留斯以“元帅”军衔,其他117名军官也晋升一级。第二天,鲍留斯及其司令部全体官兵,在中心百货商店的地下室被俘;2月2日,北集群军也投降了。与此同时,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第六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罗马尼亚第三、四集团军,意大利第八集团军皆被苏军击溃,灰溜溜地撤离伏尔加河,向西溃退。

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到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德军被打死、打伤、被俘和失踪的官兵总数约达150万人,占当时苏、德战场上德军总兵力的四分之一。

斯大林格勒之战,美英报纸比之为凡尔登战役。然而它的意义是远非当年凡尔登战役所能比拟的。它不但是前苏联卫国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苏军从此夺得了战略主动权,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而法西斯集团开始分崩离析,德军开始由战略进攻转入全面防御,以至节节败退。斯大林格勒之战,确实成了希特勒灭亡的决定点。

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大大提高了前苏联的国际威望和国际地位,鼓舞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它使得同盟国与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世界各战场彻底战胜德、意、日法西斯,具有重大意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简介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

会战经过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

防御阶段(1942.7.17~11.18)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

远接近地防御: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

近接近地防御: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市区防御战斗: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

反攻阶段(1942.11.19~1943.2.2)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

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

粉碎德军救援集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意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歼灭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辖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群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会战结局

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集群,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近郊恶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22日,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市区争夺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战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军反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但德军战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两天后,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俄罗斯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冲锋不止,他们死伤残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

“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己寻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多德国官兵,其中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坚定了彻底打败德国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转折之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死亡之师

央视国际(2005年05月04日13:01)

央视新闻频道今晚20点10分播出二战经典系列片《转折之战》之《斯大林格勒——肉体城墙》,明日2点10分和10点10分重播,敬请收看。

CCTV.com消息(纪事):伏尔加格勒,1972年。

无论冬夏,在纪念那些伏尔加战役中的死难者的纪念碑前,火炬总是在熊熊燃烧。

30年前,伏尔加格勒被称为斯大林格勒。

30年前,一群德国的孩子在祝贺他们的领袖希特勒53岁生日快乐。

他的军队在欧洲无往不胜。1941年夏天,他们已经入侵俄罗斯,而且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

在“闪电战”的掩护下,希特勒大军一直所向披靡。

他们正准备征服非洲、亚洲,甚至整个世界。

1942年年初,希特勒调动了他在欧洲最边远角落的所有军队,希望把俄罗斯“解决掉”。

德国大军一共是540万。

希特勒还让自己的盟友提供了80万士兵,他们或者自愿,或者被迫;

比如墨索里尼的意大利第八军和匈牙利霍廷司令领导的第二军,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的第3、第4集团军等等。

在1942年春天,希特勒集结了历史上至那时为止最强的兵力--3200辆坦克,3400架飞机,5.7万门大炮,以及600多万的士兵。

人数超过了当初拿破仑军队的10倍,向东进发。

德军总参谋部希望攻取莫斯科。莫斯科已经成为德国对苏俄闪电战的首要目标。

莫斯科本该在3个月内拿下,但是它一直坚持了整个冬天。

斯大林预期:莫斯科将可能遭受德军新的打击。

希特勒的想像力则更为丰富,他想,既然美国也参加了战争,那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他的目标是建立在经济目的之上的。他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在非洲,德国军队正在隆美尔的率领下朝着埃及首都开罗挺进。

希特勒希望进攻苏联南方,争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产地,并且对中东的石油资源形成钳形围攻之势,而斯大林格勒便是这一宏大战略计划的核心所在。

1942年6月28日,德军的冯包克将军率领89个师,其中9个装甲师,对苏联250多英里的边境展开进攻。在库尔斯克和哈克夫附近地带,德军将拼死抵抗,兵力不足的苏军包围。苏军则在几个主要地点拼死抵抗,但是兵力略显不足。

几天之内,德军行进了将近100英里,俘虏了几千名俄罗斯人。

苏联最高指挥官本来以保卫莫斯科为主要目标,现在则必须迅速改变计划。斯大林命令在南部的沃罗涅什(Voronezh)加强对德军的防御,那是德军行进线路上离苏军最近的一座城市。

在仓促中抵达前线的苏军格里高克(Goriachko)将军试图利用坦克阻止德军的推进。

然而,英勇和决心都不足以阻止德军的进攻。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打开了苏军防线的缺口。

德军的装甲部队继续向前推进,占据广袤的地区,并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

前面,就是罗斯托夫(Rostov)了。它是跨越顿河的最后一个堡垒,也是通往斯大林格勒的最大障碍。

苏军的残余部队是否会在罗斯托夫等待与德军一决死战呢?

结果,这座城市只有自己的卫戍部队在镇守,他们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拖后阻击战。其他苏军则为了避免陷入包围圈而向东面撤退。

德军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夺下罗斯托夫并取得一些重大胜利。

1942年7月28日,罗斯托夫失守。

对于德国人来说,他们设想中的战役似乎正在取得顺利进展;而对于苏联人,这个夏天像一个漫长的黑夜,它在军事上遭受了一系列的失败。

在一个月之内,德军在苏联的心脏部位向前推进了200英里。前面的道路似乎已经敞开了。

然而,当冯包克德军到达顿河岸边的时候,高级指挥官不禁有些心神不定--苏军的三桅船在哪里呢?

在远远的河对岸,长长的难民队伍正在向东行进以逃避战火。

在德军前进的道路上,苏联人把他们的国土变成了一片荒凉之地。苏联的平民放弃了农场、乡村和城镇。所有有价值的东西均被破坏或烧毁。然后跟在撤退的红军后面,疲倦地踏上东去的漫长征途。

缺乏耐心的希特勒来到了乌克兰的涅特赛,决定亲自指挥。如果说底层官兵还有一些热情的话,高层指挥之间并非如此--他们非常讨厌他的干涉。他将冯包克打发了,自己指挥,取消了参谋部最初的决定。

本来决定是在进军高加索之前,调用全部德军力量攻占斯大林格勒。

现在,希特勒希望两面同时进行。

1942年7月23日,他决定兵分两路,一半朝斯大林格勒进发,另一半则派往高加索。

这一决定遭到了他的总参谋部的强烈反对。

德军开始像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水那样朝高加索进发,穿过宽广的顿河平原,来到了库班河和塔曼地区。

他们这一队进一步迈向炎热多沙的荒地——卡罗尼克泰地,很快,一向骄傲的装甲部队看起来像一帮迁徙的达旦人。

水源变得比军事胜利还要重要。

当豪斯的进攻部队在高加索游荡的时候,希特勒命令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第6集团军攻占主要目标--斯大林格勒和伏尔加河。

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在伏尔加河西岸绵延大约30英里。

据当地博物馆记载,1919年,当时年轻的布尔什维克革命者约瑟夫-斯大林曾经在这里领导了抵御白军的进攻的战斗。

为了纪念过去发生的事情,在斯大林格勒这个工业重镇,许多的工厂的名字也让人想起过去,如“街垒”、“红色十月”等等。

为了给农业提供机械设备,这里建起了巨大的工厂。苏联的大多数农用拖拉机都是这里建造的;现在,它则为苏联红军的装甲部队建造坦克。

这就是斯大林选择的阻止希特勒前进的地方。

1942年7月30日,斯大林做出指示,“不许后退一步”!

他任命了两个人作为斯大林格勒防御委员会上的成员,一个是叶廖缅科将军,另一个是科鲁什奇夫政委。后者立刻向公众宣读了斯大林的意图:苏联将士要有铁的纪律,要有坚强的勇气,这是取胜的条件,也是苏联命运依托的口号。“每个士兵,都要做好英勇牺牲的准备。”

叶廖缅科将军时年39岁,他是斯大林的得力干将之一。斯大林给了他四天的时间,组织撤退中的苏联队伍,在西南一带组织防御。

必须立刻开始构筑防御工事。

在这里,为了保护斯大林格勒,苏联大军采取了战略性撤退。希特勒受到了迷惑,他并不知道苏军并没有完全被击溃。

德国人离得越来越近了。

德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已经渡过顿河,并且正朝着斯大林格勒进发。

德军先头部队已经在卡兰附近进入了苏军的第一道防线。

苏军拼死抵抗德军装甲步兵的进攻。

六支德军部队,希特勒派来了四个。

在顿河和伏尔加河之间进行了血腥战斗之后,德军占领了卡兰和向斯大林格勒和莫斯科开去的铁路。

在最后一次推进中,德军的第16装甲师突破了斯大林格勒的北部,在伏尔加河西岸建立了5公里的前线。

英国首相邱吉尔赶到莫斯科给予苏联支持。当时陪同前去的有美国罗斯福总统助理艾维热-哈里曼。他们都各怀心事。

“苏联人能不能坚持下去呢?”美国人和英国人自问。

“他们什么时候再开辟他们的第二个前线呢?”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VMMolotov)心中想道。

邱吉尔最了解苏俄目前形势的痛苦,这也是他从1940年与德国的独自交战中体会到的。

不幸的是,当时他只能在口头表示一下;

而幸运的是,他知道怎么措词。

前英国首相邱吉尔:

“我们将继续手牵手,像兄弟和同志一样,直到将纳粹政权的暴政彻底埋葬。”

苏联人本来抱着更大的希望。当他们在新闻片里面看见邱吉尔做出的表示“胜利”的V形手势的时候,他们认为他伸出的两个手指的意思就是“第二个前线。”

英国人和美国人许诺运来大量的物资、飞机和卡车等等进行支援,但是斯大林知道,在斯大林格勒,苏联守兵将独自抵抗德军的战争机器,承担起保家卫国的重担。

现在,德军已经到达了斯大林格勒的郊外。

希特勒下令,必须在8月25日之前取下整个城市。部队必须抓紧时机。

起初,战事进展顺利,但是不久以后,德军所面临的形势将急转直下。

闪电战的一天结束了。斯大林格勒已处于层层包围之中,可是搏斗在继续。

希特勒决定:斯大林格勒必须被夷为平地!

1942年8月23日,600架轰炸机第四空军大队在冯士涛芬将军的命令下要炸平斯大林格勒。

亨科尔和容魁轰炸机接连不断飞回加油。

德军的飞机轮番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2000多次袭击。数千吨的炸弹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爆炸,它们留下了30英里长的废墟,造成了4万人伤亡。

轰炸后幸免于难的的平民正在疏散,叶廖缅科将军命令将苏军第62军和64军城市变成一个要塞。

曾作为俄罗斯骄傲的斯大林格勒现在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但是,正是这片废墟,现在将成为一道御敌的屏障。

在城市的某些地方,木结构的房屋由于爆炸起火而被焚毁,只留下了烟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

1942年9月初,德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将军率部队对斯大林格勒展开最后的进攻。

德军总参谋部以为,炮火毁灭的斯大林格勒会像成熟的果子一样自动掉到手里,可是料想中的胜利丰收被延迟了。

9月12日,当年42岁的崔可夫将军被任命为第62集团军司令。他承诺:誓与斯大林格勒共存亡。

现在,首要的是越过伏尔加河,增援河对岸的苏军。

在德军的炮火之下,苏联海军设法在伏尔加河上维持了一条生死航线。有时候用它在各个要塞的卫戍部队之间运送各种人员和物资。

正当苏军第62集团军行将崩溃之际,苏联海军调入了一个精锐警卫师,由尤蒂德瑟夫将军指挥。。

当时是9月14日,一周之后,战斗仍在市中心继续进行,精锐警卫师被困在火车站一代。兵力已经下降到了仅仅80人。

只有来自于河东岸的强有力的苏军炮火才能阻止德军的进攻。

最精良的苏军军团在一个接一个地消耗掉。大家关心是的:第62集团军的抵御到底能坚持多久。

城市的制高点是马马耶夫(Mamayev)高地。它有300英尺高,俯瞰伏尔加河河谷,对城市形成居高临下之势。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

马马耶夫高地成为两军重点争夺的目标。在两个月时间内,高地几度易手。

到9月底,德国人占据了这座小山。在这里可以对整个城市一览无余--工业区、市中心、火车站等等。

现在,他们知道:必须一个街道地一个街道地来占领斯大林格勒。光是占领火车站就需要用两个师激战5天的时间。当时,它被警卫师最后一批卫戍部队的幸存者以及雅米上校的伞兵部队殊死守卫着。

直到10月份,保卢斯将军才能攻打工业区。他动用了5个师,其中两个是装甲师。在拖拉机厂的废墟上,直到最后一分钟,苏联的工人们还在生产坦克。

当德军的推进对他们构成威胁的时候,他们会穿上军装,钻进自己刚刚制造完成的坦克,出门迎击德军。

保卢斯将军把所有的后备兵力投入了战斗,一共是7个师。

德军装甲精锐一点一点地向前推进。先后占领“红色十月”工厂以及“街垒”工厂。

精锐卫戍部队发图克将军的西伯利亚士兵不断地进行着反击。

两周之内,苏军的3个师失去了他们战斗力的75%。德军的斯图卡轰炸机在做最后的轰炸。

伏尔加河畔,苏军最大的汽油储藏罐被炸毁,大火从崔可夫将军的藏身之地上呼啸而过。崔可夫将军继续从他的指挥部下达命令。

到10月底,德国人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的多数大型工厂。

而那些战死的苏军和工人也守住了自己的誓言--决不退却。

保卢斯将军向希特勒汇报,德第六集团军已经夺取了斯大林格勒,或至少它的90%。他们在城市的中心挂起了德国国旗;并且,他们已经一直到达了伏尔加河西岸。

希特勒大喜过望。为了庆祝这一胜利,他特别打造了一枚勋章;在整个欧洲,他大力宣传“德意志帝国大三角”的最新进展;11月19日晚,他在慕尼黑做了一个长篇演讲,通报了这一好消息。

(希特勒演讲德语)

比起那些远在斯大林格勒的士兵们来说,纳粹军官们听起这个演讲更加津津有味。

(希特勒演讲德语)

尽管在提到苏军仍然死守着10%的地盘的时候,希特勒的言辞颇有些不屑,但他并不知道,苏军正准备创造第二个巴尔登战役,他们的口号是“为了祖国而战,为了斯大林而战。”。

现在,通向被层层围困的苏军的供给线已经岌岌可危。

由于德军炮火的封锁,即使趁着夜幕的掩护,每次穿越伏尔加河的士兵也不过10个或20个。

日复一日,夜复一夜,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仍在继续。

当然,少不了恐惧、焦渴、饥饿和仇恨等种种痛苦。

残酷的战斗变成了对人类耐力的考验,对于交战双方皆是如此。

伟大的战略战术没有了用武之地,交战最后变成了对一间地窖或者一堵墙的防守和争夺,敌人可能就在几米开外。

日复一日的巷战从没有给士兵们片刻的喘息。

崔可夫将军给阻击手指示:要让每个德军都觉得他们自己是在莱伏枪瞄准镜里。

一向速战速决的德军陷在城市的大废墟里,几乎已经失去了全部优势--尤其是在守卫者宁死不屈的情况下。

苏军的增援只能借着黑夜的掩护从东岸渡过伏尔加河,而且大批部队过河是不可能的,

苏军指挥官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员的补充赶不上斯大林格勒人员消耗的速度!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判断防线那边消失在地狱之火之中的确切人数。

数千的苏军士兵穿越伏尔加河进入废墟,全部有去无回。

后来,整个俄罗斯都知道了一个精英警卫团的23勇士的事迹。面对德军的最精锐部队,他们在一所房子内坚守了56天,最后几乎无一幸存!

一个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苏联士兵后来成了一位著名作家,他就是康斯坦丁-西蒙诺夫(KonstantinSimonov)。在那段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亲眼看到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倒下,于是,他写了一首至今多数俄罗斯人仍耳熟能详的诗篇:

如果你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

(Ifyouwaitforme,Iwillreturn;)

但是要真正地等着我真真正正地

(Butwaitformetruly,verytruly.)

等着我直到秋雨绵绵秋叶金黄让人伤感

(Waitformewhentheyellowrainbringssadness,)

等着我直到雪花翻飞的那天

(Waitformewhenthesnowflakesturn,)

等着我直到夏天主宰了一切

(Waitformewhensummerconquersall.)

一直等到过去都被遗忘我们也不再是陌路人

(Waituntilthepastisforgottenwenolongeralwaysbeothers;)

一直等到不再有书信来自异乡

(Waituntilfromotherlandsnofurthernewswillcome;)

一直等到那些曾和你一起等待的人已不在人间

(Waituntiltheyshallrest,thosewhoalongwithyouhavewaited.)

1942年11月13日,冬天早早地降临了斯大林格勒。

伏尔加河上开始结冰了。不久,补给线将被切断;不久,弹药也将耗尽。

尤蒂德瑟夫将军和其他战士都在琢磨着斯大林在广播里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说:很快我们就要沿着道路开回来。斯大林播音稿子如此含混,是因为塔秘密召集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大救星朱可夫将军,试图拯救斯大林格勒。

(31:15同期画面人物不详可能是一位二战苏军将领参考片中以前画面)

“在仔细研究形势之后,我们提出以下方案供斯大林考虑。首先,我们要继续消耗在斯大林格勒的德军的精力;其次,我们将立刻准备进行出其不意的反击。”

在过去的一个月,朱可夫极其机密地调集了一队强大的装甲和步兵。

900辆坦克从乌拉尔的工厂开来在伏尔加广阔的河岸上汇集起来,100万人——一支新的军队。

斯大林重新建立起旧政权的军衔和军制,减少了军中过多的政委。

现在,苏联红军成了俄军。

新部队重新装备好之后被调往顿河和伏尔加河。苏俄的反击迅雷不及掩耳。

反攻将于11月19日清晨6:30打响。在渥诺夫将军指挥下完全是措手不及。

24小时之内,顿河方面军在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率领下就击溃了罗马尼亚第三军,3.7万罗马尼亚人在刺骨寒风中瑟瑟发抖成了苏军的俘虏。

在南线,叶廖缅科将军击溃了意大利第八军。这些拉丁人劳师远征无心作战,俄罗斯冰冻的荒墟上迷失了方向。

11月22日,在可兰支地区,顿河和伏尔加河方面的苏军会师,对德军形成包围之势。

至此,德军第六集团军的22个师,33万人被围困在45英里长、25英里宽的口袋里。德军第六军的官兵们开始疑惑他们为何还没有得到突围的命令。

被困各级官员催促保卢斯尽快采取行动,否则为时已晚。

保卢斯有些犹豫,没有立刻做出决策。

与此同时,苏军的坦克正在步步紧逼;

第六集团军仍然是英猛之师,它仍然能够突破苏军重围,但是必须离开斯大林格勒。

保卢斯向希特勒请求,在固守还是撤离斯大林格勒上能够灵活决策。

同时,在德军总指挥部,一场极具戏剧性的会议正在举行。

新任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而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

希特勒接受戈林的这个方案,然后向保卢斯发出指示。

“不惜一切地坚持住,补给将从空中送来!”

为了支持这个庞大的补给行动,德国空军集结了在苏联境内的所有飞机。

德第六集团军每天需要600吨的食物和弹药补给。空军司令戈林拍着胸脯保证说,“没问题,我保证!”

没过不久,形势变得明朗了--他很难履行这个诺言。

苏联飞机太多,而且设计非常精确。

苏军战斗机飞行员严正发誓:要封锁斯大林格勒的天空。

士气高昂,口号%F

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science/5000/229.htm

http://blog.itpub.net/post/860/43664

建议楼主上百度搜索,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你要哪一方面的内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情况!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

会战经过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

防御阶段(1942.7.17~11.18)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

远接近地防御: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

近接近地防御: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市区防御战斗: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

反攻阶段(1942.11.19~1943.2.2)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

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

粉碎德军救援集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意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歼灭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辖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群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会战结局

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集群,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近郊恶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22日,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市区争夺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战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军反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但德军战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两天后,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经过上个冬天的严寒之后,德军在经过春天的复苏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这一次,希特勒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全面战争,以原南方集团军群为核心的A,B集团军群扮演了1942年夏,整个东线的主角,南俄的战局就此拉开。

第6集团军成为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命运的核心,而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命运则和德军在南俄乃至整个东线的命运息息相关。

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无疑对德国的最终失败有关键性的转折作用,那么在这里德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失败,接下来就一一探讨。

关于南俄一系列行动德军集团军的编制布置情况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及,这里就不再复述。(请参阅我的另一篇文章。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后南线德军编制及其演变情况及一点战术假设

叙述的起点就从1942年6月28日,B集团军群的进攻开始。

B集团军群的攻势分为南北两个方向。

◇北翼部署有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位于库尔斯克一带。

他们的编成为:

(1)第2集团军,下辖第13军,第7军,和第55军。

(2)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下辖第24装甲军(后调拨归第6集团军指挥),第48装甲军。

◇南翼部署有第6集团军及第4装甲集团军另部,位于别耳果罗德至哈尔科夫一带。他们的编成为:

(1)第6集团军,下辖第8军,第17军,第51军和第14装甲军,(第24装甲军后由第4装甲集团军调至)

(2)第4装甲集团军(另部),下辖第40装甲军(于7月17日调拨归A集团军群指挥),第4军和罗马尼亚第6军。

在南北两翼间有匈牙利第2集团军策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钳型攻势。

北翼德军的目标是在夺取沃罗涅日之后沿顿河南下建立一条防线,在夺取沃罗涅日之后,第2集团军则据守此处,与中央集团军群保持联系,其余部队沿河南下。南翼德军则直指斯大林格勒。从整个南俄战局来看,B集团军群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与北翼德军在B集团军群中所处的作用类似,即建立一条保证南翼行动的防线。仅从这里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考虑到B集团军群只是南俄作战的一部分,与A集团军群相联系起来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此问题之一:

“德军有限的兵力被分散成两个方向,即B集团军群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和A集团军群的高加索方向,而关键问题在于后面。这两个集团看似是一个钳型攻势,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部队的推进。这两支军团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在战术上难以相互联系策应但是在战略结果上却相互制约和联系的不利态势,这不能不说是不利的。

“而且,从战略上讲,在大致相同方向如果分散成2个较独立的进攻,那么应该以用这一点采取迷惑敌人的手段,使其难以把握真正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就象法兰西之战一样。而事实上,德军两个方向上的目标再明确不已,抛弃了德军以往的进攻特点,而使得敌人易于推测出德军下一步的行动,战争成为一场正面强攻,这又将德军推向不利的境地。

“再者,从整体来看,德军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演化成了两个,而对于苏联来说,他们的战略方向只有一个,这使得他们在采取策略的时候更加轻松。”

不过,由于苏军在顿河上游一带的兵力较薄弱,初期的进攻还是比较顺利,这使得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都乐观地认为苏军即将精疲力尽,从而忽略了这一方向上的重要性和敌人的威胁。

7月17日,由于担心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实力不足,而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调给A集团军群。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之举。

此问题之二:

“这个问题首先在于希特勒没能认清前提条件和最终目标的关系,而且颠倒了它们。没有北翼战线的稳定,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将付之东流。事实证明。斯大林格勒就是这样一个关键,一个胜利的前提。希特勒要做的是加强B集团军群的实力,以使其尽早实现南俄胜利的前提条件后,再调拨适当兵力支援高加索的进攻;但他却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受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疲软的迹象所误导。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希特勒调动了离A集团军群较远的第40装甲军,而不是更*近它的第14装甲军,这样劳师疲远,浪费燃料,还使得第6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减缓,并给敌人以更多的时间加强防御,而这些防御对实力消耗很大的第6集团军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困难”

尽管如此,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依然在取得胜利,但也不是说这些失误没有产生影响,灾难总是在错误的累积中发生的。

7月19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第48装甲军在柴姆兰斯卡亚(Tsymlanskaya)获得了一个桥头堡,并在8月7日,击败了苏军,渡过了顿河,将苏军逐出了卡拉奇(Kalach),在这一带击溃了苏军约12个师,5个装甲旅。8月21日,第6集团军在威尔加奇强渡顿河,在8月23日,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市区北面的伏尔加河河畔。

从进攻的进度上就可以看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抵抗大大加强了,战斗十分激烈,另一方面这种激烈状况也是德军直接战略强攻的结果。在此又引出了一个问题。

此问题之三:

“可以看到,德军在选择渡河地点的时候依然采用了直接手段。如果在顿河上游渡河,那么遇到的困难将小地多。这是由于:首先,上游河道平直,流速较缓,而德军实际的渡河点在顿河大弯曲处,流速相对要快;其次,上游一带的敌人防守力量明显比大弯曲处薄弱,有利于渡河;最后,河湾处苏军以较小的防御宽度即可以控制较大的河面,而在河道平直时是做不到的。以上是就渡河而言在上游渡河的优点。

“此外还有战略上的考虑,在上游渡河更加顺利,可以节约时间,兵贵神速;而且苏军应该早已明确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并在其正面加强防御,这样做将打乱敌人的部署,出乎其预料,并剥夺敌人天险的优势。

“如果这样做更有利于实施‘萨拉托夫策略’。萨拉托夫是斯大林格勒后方最重要的兵力物资集散中心。在上游渡河后可进一步切断萨拉托夫于斯大林格勒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南北两个方向使敌防守力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状态,在此可以采取坎尼模式‘铁砧’战术,以斯大林格勒南面,伏尔加河南岸部队为‘砧’,吸引牵制敌人,以北翼部队为‘锤’,从背后将敌人摧毁,加以切断和封锁萨拉托夫与斯大林格勒间的联系,敌人的抵抗要容易破解。而如果象原先那样强攻,斯大林格勒将不断获得补给,从而将德军牢牢拖在这里,陷入一场阵地战,并等待强大反攻部队的集结,这一状况对苏军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也是德军应该极力避免的。

“为何德军一再采取直接强攻的手段,而丧失以往灵活多变的作风?这也许和希特勒的过于乐观和轻敌有关,也有可能与鲍卢斯这个前参谋长过于谨慎保守的作风有关。”

这里要提到一点,8月间,尽管盟军在迪厄普的登陆以惨败告终,尽管宣传机构大肆宣扬“欧洲堡垒”是如何的坚固,希特勒本人打心里还是很不踏实的,加之11月初,非洲军团在阿拉曼会战的失利及美军在北非登陆,所以援兵大多数已不再运往东线而是运往法国和突尼斯,“大德意志师”等一些精锐部队也被调往西线。

在这种兵力不足的情况下,9月15日,第6集团军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城战开始了,而且还是兵力消耗极大的巷战。经过近1个月的激战,德军终于基本控制了该城。

到10月中旬,德军的形势如下:

“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相当减弱,于11月10日退出了前线进行休整,现在正在科特尼可夫地区中。[转自铁血社区http://bbs.tiexue.net/]

“第6集团军正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及其周围,也守住了伏尔加河与顿河间的缺口和卡恰林斯卡亚与克里特斯亚卡(Kletskaya)之间的顿河河岸,惟一的例外是苏军在可里门斯卡亚(Kremenskaya)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在可里门斯卡亚以西到费辛斯卡亚(Veshenskaya)为止,是由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负责防守;而且从11月2日起,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原为曼斯坦因第11集团军之一部分也奉命调来扼守伏尔加河肘部南面的艾尔吉尼山地(ErgeniHills),以掩护右翼和诺伏罗希斯克—斯大林格勒铁路。曼斯坦因军团的其余部分则奉命调往列宁格勒方面。

“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北面为意大利第8集团军,处于费心斯卡亚到巴夫洛夫斯(Pavlovsk)西面建德顿和河岸上,在它的北面即为匈牙利第2集团军,一直延展到柯罗托尼亚克为止,在那里它又与沃罗涅日地区vde德国第2集团军取得了接触。(引用自富勒的《DECISIVEBATTLESOFTHEWESTERNWORLDANDTHEIRINFLUENCEONHISTORY》)”

这一情况很快又出现了问题。

此问题之四:

“这个问题的产生不能仅仅怪罪在德军薄弱的兵力和部署上,苏军敏锐的判断力和雄厚的资源实力给轴心国军队以沉重打击。

“11月19日凌晨5点,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的苏军第21集团军,第65集团军和第5坦克集团军,兵力为3个坦克军,4个骑兵军及21个步兵师。从克列兹卡亚和谢拉菲莫维奇之间的桥头堡初级,迅速突破了罗马尼亚的阵地。选择这个地点突破又它的好处。这个地区驻守力量薄弱,而且既不远离第6集团军又不过分的接近,这带来了两个好处。第一个,第6集团军的阵地至苏军突破口约60英里远,此时他们仍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激战,所以无法采取有效的机动防御来支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二个,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北面德意第8集团军和匈第2集团军显然没有支援它的能力。只有第48装甲军实施了支援,但是面对大量苏军只是徒劳。因此,在这个地区的突破既有效又安全。

“这只是包围第6集团军铁钳的一支,另一支,叶廖科率领的苏第51集团军,第57集团军于20日突破了扼守艾尔吉尼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阵地。突破阵地后,该苏军军团分为两翼,右翼直指卡拉奇,左翼则直指科特尼可夫,这里正是第4装甲集团军修整的地区,苏军的企图很明显,即阻止第4装甲集团军对第6集团军实施增援。11月22日,叶廖科部队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取得接触,第6集团军被包围了。在此后一个礼拜中,德军都有突围的机会,但是并不一定需要这样做,因为德军统帅部多次表现出了能在危急时刻最终反败为胜的奇迹,鲍卢斯也深信这一点。曼斯坦因也说过,在11月突围并不一定比等待救援更好。

“可是到了真正需要突围的时刻,德军却没有那么多兵力,虽然曼斯坦因升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但他手头的兵力大多数都是早已疲惫需要补充的部队,而且还要不断应付各个战线上苏军可能的反击,以免其自身被围,最荒唐的是,本来就不够的兵力还有一些先前被调往列宁格勒地区参加那个后来被放弃的‘北极光’计划。

因为种种原因,‘冬季风暴’的解救计划没能成功,与此相策应的‘霹雳’突围行动也最终没有实施。这不是因为鲍卢斯不愿突围,他曾多次要求突围,而是因为他不愿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行动。而此时作为他上司的曼斯坦因也不敢授权他这样做,因为能否突围成功还是未知数,即使突围成功,可能对友邻部队带来的影响也难以估计。

这还同一个因素有关:1942年6月19日。隶属于第40装甲军的第23装甲师作战处处长得飞机在前线被击落,他正携带者几分关于攻势部署命令,这使希特勒勃然大怒(第40军的军长施图姆将军就是因此被送交军事法庭,并发配至非洲军团并最终战死沙场),因此下令任何一个军官只能了解其个人的具体任务,这样就束缚了军官的手脚,使得他们不能从全局判断下一步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的是,第6集团军的牺牲不是无谓的,从1942年11月22日到1943年2月2日这2个多月的时间里,最多时牵制了143个苏军师,甚至最后还牵制了50~60个苏军师。在绝对劣势下从被围初的20万军人及7万非战斗人员在皑皑白雪饥寒交迫中坚持到最后只剩下9万军人和4万非战斗人员,虽然他们已经绝望,虽然他们抱有怨言,但是他们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刻,不论是成为俘虏还是以身殉职。而绝少出现投敌,叛乱和溃散的现象。

他们在最艰苦最危急时刻的表现和一切牺牲,都忠诚坚强地维护了德国军人的荣誉,应该赢得大家的尊敬。

简介: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莫斯科战役

日期:1941年10月2日-1942年1月7日

地点:苏联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莫斯科地区

结果:苏联胜利

是苏联历史学家给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争中长达600公里地区进行的重要战略性战事的名称,战役从1941年10月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起因是阿道夫·希特勒认为苏联的首都及最大城市莫斯科是轴心国入侵苏联的最重要的战略性目标及政治目标。

德国的战略性进攻代号为台风行动,它包括了两个钳形攻势:一个由德国第3及第4装甲集团攻击在莫斯科北面的加里宁方面军,最终切断莫斯科-列宁格勒的铁路线;另一个由德国第2装甲军团攻击在莫斯科州南面、图拉以南的西方面军;同时德国第4军团直接从正西面向莫斯科前进。此外,德军另有一个独立的计划,代号为当弗坦行动,它被包括在德军最后阶段的攻势计划中。

最初,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州通过构筑了三层防御地带,以及部署了新近编成的战略预备队和从西伯利亚与远东军区抽调而来的部队。之后由于德军的攻势被阻,苏联实施战略性反攻及小规模攻势把德军逐回奥廖尔、维亚济马及维捷布斯克,同时在过程中包围了三个德国军团。

在苏联的军事历史中,莫斯科战役被认为是红军首次成功的战略性攻势,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但却达到了真正及标志性的目标,即解除了德军对己方首都莫斯科的威胁。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重要的时刻,最终导致了希特勒及纳粹德国的战败。

斯大林格勒战役

日期: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1]

地点:苏联斯大林格勒

结果:苏联决定性胜利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及其盟国与苏联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1]。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起初,德军快速的攻势突破了苏军的防御,以空军大肆轰炸后,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在城中双方进行了寸土必争的巷战,尽管德军在最后阶段成功占领城内九成的地区,但仍无法拿下最后苏军的防御地区。在德军于城中缓慢推进时,苏军集结了约100万的兵力在伏尔加河东岸,并在其发动的天王星行动中突破轴心国军队薄弱的侧翼、包围了城中的德国第6军团及其它轴心国军队,虽然德军想以空军补给和冬季风暴行动解除被围歼的危机,但因为被苏军击退而失败。最后因为冬季的酷寒、传染病滋生和弹尽粮绝的情形,城内近10万的轴心国士兵终究投降被俘。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首次大规模战败[12][13],也使得德军在东线胜利的可能性消失[14]、战略主导权易手至盟军手中[1],德军将攻向高加索油田的A集团军撤退至罗斯托夫,在此期间苏联南线大规模反攻,德军在其途中损失大量装备和人员,并永远丧失了占领苏联油田来弥补德国油料不足的机会。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15],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

希特勒自己找死发动的两场战争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资料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从斯大林格勒战役简介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

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意大利、日本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这次会战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

德军统帅部利用欧洲尚未开辟第二战场之机,继续增强东线军事力量。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地域伏尔加河。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了伏尔加河。但这已是德军最后一次得逞。

1942年11月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终于结束。苏军在防御中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表现了高超的军人技能和集体英雄主义,疲惫和消耗了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要集团,从而为转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扩展资料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

苏军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斯大林格勒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苏联及其武装力量的国际威望,消灭了德军主力,大大减弱了法西斯的力量。大林格勒战役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不过它的心理意义远比军事意义大。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影响宣告了盟军在欧洲大陆第二战场的开辟,意味着纳粹德国陷入两面作战的状态,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协同苏军有利的攻克柏林,迫使法西斯德国提前无条件投降后。以便美军把主力投入太平洋对日全力作战,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概括一下;如需详细资料请追问。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名称:斯大林格勒会战

地点:斯大林格勒

时间: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

参战方: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

结果:德国战败

参战方兵力:苏联110万人

伤亡情况: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主要指挥官: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接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会战正式开始。德军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突击苏军62集团军防御实施包围,向卡拉奇方向发展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军的注意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7月25日,德军对由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次日,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斯大林还决定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随后,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号命令,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并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德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德军在行进间占领斯大林格勒的计划被粉碎。但此时顿河西岸苏军的处境非常困难,两翼都陷入了德军包围。

28日,苏军从罗斯托夫撤退。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他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于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归还给B集团军群,并于8月1日奉命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蒙特纳亚。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了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8月9日转入守势。

8月5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组为东南、斯大林格勒两个方面军,由华西列夫斯基上将统一指挥。东南方面军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编成内有第64、第57、第51集团军,以及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仍由戈尔多夫中将指挥,编成内有第21、第62、第63集团军,以及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和空军第16集团军。

8月19日,保卢斯和霍特重新发起了进攻。保卢斯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西北面的特列赫奥斯特罗夫卡亚向东南攻击,22日突破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占领了卡拉奇,23日第14装甲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北郊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主力分割开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南面的阿勃加涅罗沃地区向北进攻,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29日进至城南的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其前锋已前出到京古塔车站。9月2日,保卢斯第6集团军右翼与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旧罗加奇克地区取得了联系。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并决定立即调拨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并着手组织第24、第66集团军和近卫第1集团军的反击行动。9月3日,斯大林致电朱可夫要求立即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突击,以缓解当地紧张局势。

9月5日拂晓,朱可夫将3个新锐集团军投入反击,由于准备仓促,反击未达到预期目标。当晚,斯大林命令朱可夫继续冲击。9月6日,苏军再次发动进攻,再次失败。9月10日,苏军试图从北面实施突击,恢复同第62集团军的联系,又遭到失败。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德军突破斯大林格勒城防,从南面突进到伏尔加河,把守卫城市的第62集团军同战场上的其他部队分隔开来。

在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高速前进。8月9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占领了迈柯普油田。8月22日,克莱斯特的士兵在海拔18526英尺的厄尔鲁斯山峰上升起了第三帝国的万字旗。8月25日,克莱斯特部又攻占了莫兹多克,距格罗兹尼四周的苏联最大产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里海也只有100英里。8月31日,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司令利斯特元帅倾其所有的力量向格罗兹尼作最后进攻,尽快拿下油田。但德军冲击力迅速下降,进展缓慢。9月9日,希特勒免去了利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由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克莱斯特上将接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则由麦肯森将军继任。克莱斯特上任后,虽然竭尽全力,也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冲击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燃油。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命令他们于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决定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

城内的激烈巷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巷战

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轴心国部队共有50多个师,其中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有13个师,17万人。而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虽有120个师但人员缺额严重,实际防守斯大林格勒的是第62和64集团军,共有9万余人,1000余门火炮,120辆坦克。

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苏军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

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约三天的平均存活时间。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

9月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制高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最为残酷的战斗,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很多重要据点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第一火车站的争夺战达一周之久。德军不顾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以后的战斗更加激烈,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斯大林格勒工业区修建在丘陵中,建筑物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或用石头砌成。德军的推进不是用公里,而是用米来衡量,德第6集团军的一位叫汉斯·德尔的军官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共计6人)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最后仅剩一堵墙还留到现在,上面雕刻着士兵抵抗的画面,右上角刻着58以表明斯大林格勒会战

他们6人坚守了58天)。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河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Grigoryevich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在9月底和10月初,苏军向斯大林格勒城区调去了6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德军则调去了20万补充部队,包括90个炮兵营和40个受过攻城训练的工兵营。

双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此时,德军在苏联南部的战线是从库尔斯克和沃罗涅日起,通过斯大林格勒到莫兹多克,长达1250英里以上。再加上从库尔斯克到列宁格勒之间的800英里,德军在苏联的战线全长已在2000英里以上,而以德国的兵力和资源,根本就不足以维持如此长的战线。特别危险的是,从斯大林格勒沿顿河上溯至沃罗涅日共长350英里,竟毫无掩护。德国自己腾不出兵力来填补这个缺口,只得在这一线部署了附庸国的3个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在沃罗涅日南面;意大利第8集团军在东南面更远一些的位置;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正西、顿河湾曲部的右侧。这使得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德军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些装备和战斗力都极差的附庸国部队是不足以担负这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认为斯大林格勒是不可陷入的,力主放弃这个作战,并向西撤退。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免去了哈尔德陆军总参谋长的职务,任命原驻法国的德军总司令库尔特·蔡茨勒(KurtZeitzler)上将为新一任陆军总参谋长。

9月28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员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为叶廖缅科上将;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为西南方面军,司令员瓦杜丁中将(NikolaiVatutin)。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大将和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奉命秘密拟制反攻计划。

10月份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顿河方面军实施两个辅助突击,以第65集团军从克列茨卡亚以东地区向东南突击,以第24集团军从卡恰林斯卡亚地区沿顿河左岸向韦尔佳奇方向向南突击,割裂顿河小弯曲部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德军的联系。第6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地区原地防御。顿河方面军得到空军第16集团军支援。

11月20日,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1、57、64集团军也在南部转入反攻,突破了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主要由骑兵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北直趋卡拉奇。22日,西南方面军开始分批渡过顿河。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从而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至30日,苏军3个方面军将德第6集团军的5个军22个师,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共约27万人合围在斯大林格勒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第6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

当德军最高统帅部接到苏军发起反攻的消息后,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下令保卢斯撤出斯大林格勒。然而,空军司令戈林元帅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7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希特勒遂下令保卢斯坚守阵地,第6集团军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并命令他这个集团军今后改称“斯大林堡垒”集团军。由于恶劣天气和苏军防空火力,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第6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并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

11月21日,希特勒下令将曼施泰因元帅的第11集团军扩建为顿河集团军群,由曼施泰因元帅任司令,并把保卢斯第6集团军、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利亚第3、第4集团军交与他指挥。希特勒在命令中指示:“顿河集团军群当前的任务,就是使敌军的攻势停顿,并夺回原已失去的阵地。”曼施泰因认为,德军唯一成功的机会在于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向西南突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科捷尔尼科沃向东北进攻,夹击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然后再旋转过来攻击图瓦京的西南方面军的右翼。但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而曼施泰因必须杀开一条血路,打到斯大林格勒。

12月12日,曼施泰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起了代号为“冬季风暴”的反攻。德军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为先导,于12月16日突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在阿克赛河上的防线。至12月19日,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的地方。此时,曼施泰因发现自己也有被数倍于己的苏军包围的危险。于是,他决定不顾希特勒的将令,下令保卢斯立即向南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苏军发动强大反击将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击退150~200公里,终于使其退回了原来的阵地,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曼施泰因的“冬季风暴”宣告失败。 当时温度已降到零下45摄氏度。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越来越少,平均每天不到100吨。德第6集团军濒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口粮的分配已减到了能够维持生活的标准之下;炮兵的弹药开始感到缺乏;医药品和燃料都已经用尽;数千人患上伤寒和痢疾,而冻伤的人就更多,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12月29日,保卢斯派第14军军长胡比中将飞出包围圈去晋见希特勒,把第6集团军的情况当面向元首汇报。但希特勒还是命令第6集团军死守斯大林格勒,直到明年春天为止。同日,由于蔡茨勒的一再要求,希特勒终于同意把A集团军群从高加索撤出。

德军第6集团军覆灭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6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1月8日,苏顿河方面军司令员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向德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其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被驳回。10日,罗科索夫斯基的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古门拉克机场(Gumrak),第6集团军的空运补给完全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中断了。虽然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曼施泰因力劝希特勒批准第6集团军残部投降,而希特勒向曼施泰因解释说,不允许投降,“一来即使包围圈中的德军分成几个较小的单位,也还可以抵抗相当长的时间;二来,俄国人根本不会遵守对第6集团军投降后所许下的诺言。”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下辖第8、11、51步兵军,第14装甲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第4军),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师,第14、16、24装甲师,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师,第9高炮师),另有大量直属部队被消灭(被歼灭时,第6集团军下辖第51和第53迫击炮团;第2、第30烟雾发射器团;第4、46、64、70炮兵团;第54,616,627,849炮兵营;第49、101、733重型炮兵营;第6、41轻工兵营)。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而苏联方面的估计为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无论是哪种估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1/4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德军完全丧失了苏德战场的战略主动权,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的:“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米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斯大林格勒会战,又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中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要转折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战役包括下述部分:1942年5月德军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斯大林格勒;德国空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巷战;苏联红军反击;最终合围全歼轴心国部队。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最终迎来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名称:斯大林格勒会战

地点:斯大林格勒

时间:从1942年7月17日开始至1943年2月2日结束,历时六个半月,约199天

参战方:苏联红军和以纳粹德国为首由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等国组成的轴心国部队

结果:德国战败

参战方兵力:苏联110万人

伤亡情况:双方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

主要指挥官:斯大林,朱可夫;希特勒等

简介:

斯大林格勒会战示意图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里津,是苏联内河航运干线伏尔加河的重要港口,又是苏联南方铁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工业城市。

德军在围攻列宁格勒不久,又于1942年7月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甚至定下了7月25日以前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

希特勒的阴谋再次破产了。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誓死抗敌,人人都投身到反击德国法西斯的斗争中去。

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

9月13日,德军17万人,500辆坦克向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苏联第62集团军发起猛攻。德军在几个地段突破苏军防线,进入市区阵地。

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场最为残酷、最为激烈的市区争夺战开始了。

为了打败法西斯,前苏联的人民付出了重大的牺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精神赞歌。

9月14日,争夺市中心的激战达到了白热化的城市。德军从早到晚冲锋不止,他们死伤惨重。据守斯大林格勒的62集团军战士,抱着与城共存亡的决心和德军浴血战斗。

为了争夺火车站,德苏双方争夺激烈,一周内火车站13次易手。

为了争夺被德军占领的马耶夫岗高地,近卫军猛扑高地东北面的陡峭斜坡,冲入战壕与德军展开了白刃搏斗,终于把高地夺回。

守卫“巴甫洛夫大楼”的激战持续了58个昼夜,敌人用火炮、迫击炮进行射击,还派飞机向楼房轰炸,楼房虽被炸得面目全非,却始终未被摧毁,苏军坚守楼房,给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还击。

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的部队赶到。

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她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城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一边反击敌人,一边在弹片横飞的车间里坚持生产。在激战的九月份里,他们生产了1200辆坦克和150辆牵引车……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希特勒原想速战速决,但斯大林格勒人民的顽强反击,使德军陷入困境。从9月13日到26日,德军每天几乎伤亡3000多人,但仍然不能占领全城。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一个德国士兵在家信中哀叹:

“我们不久就可以占领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们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却同时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的苏军士兵严寒的冬季终于来到了,毫无过冬准备的德国士兵陷入饥寒交迫中,很多士兵被冻死,德国的战斗力一天天衰弱下去,战争的形势逐渐开始变化。

11月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

11月23日,苏军把33万德军困在了包围圈中。德军弹尽粮绝,他们处在死亡的恐惧之中。德军司令鲍罗斯在笔记中写道:

“士气低落了,解围的希望破灭了。越来越疲惫的士兵都在斯大林格勒的地下室里为自己寻找避难所,越来越经常听到关于反抗已毫无意义的抱怨声。”

鲍罗斯向希特勒发出冲围撤退的请求。

刚从阿尔卑斯山赏雪归来的希特勒发来一份急电:不许投降,第六军团必须死守阵地,直至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鲍罗斯陷入万分绝望的情绪中,垂头丧气地坐在黑暗的地下室里的行军床上,向希特勒发出最后一份急电:“部队将于24小时内最后崩溃。”

万般无奈的希特勒急忙发出一份电令,升鲍罗斯为陆军元帅,其余117名军官也各升一级。希特勒希望他的封功加爵能加强德军将士“光荣殉职”的决心。

接到电令的鲍罗斯彻底地失去了希望,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2月2日,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9万1千多德国官兵,其中包括鲍罗斯在内的24名高级将领,穿着单薄的衣衫,抓紧裹在身上满是血污的毛毯,在零下24摄氏度的严寒下,一步一拐地走向寒冷的西伯利亚战俘营。

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相关主要电影有: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8-1949)苏联影片,导演彼得洛夫。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88年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美国华纳电影公司联合摄制。导演尤.奥泽洛夫。

·《决战斯大林格勒》,1993年德国影片,导演JosephVilsmaier。

·《兵临城下》(EnemyattheGates),2001年美国影片,描写了传奇狙击手VasilyZaitsev的故事。导演Jean-JacquesAnnaud。

相关书籍:

《保卫斯大林格勒》【英】安东尼比弗

此书获约翰逊散文文学奖、沃尔夫森历史故事奖和霍桑顿文学奖,已被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

相关游戏:

网游《激战海陆空》的战役中也有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模拟战场。

或许是老天帮助了苏联。

当年在拿破仑入侵苏联的时候下了一场雪。

在希特勒入侵苏联的时候另一场雪也降临了。

他们都是缺少过冬物资,试想一群穿着单衣的士兵,怎么能够在雪地里打过一群穿着棉袄的士兵?

所以德国的失败放佛的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