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的故事

魏征进谏的故事

人际情感绵江seo培训2022-01-13 13:02:42197A+A-

魏征以犯颜直谏名垂青史,但真实的魏征可能与你想象中的不一样

唐朝名相魏征(魏徵)给后世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犯颜直谏。只要他觉得唐太宗李世民做的某件事情不靠谱,那就会直接提出意见,哪怕明明会触怒皇帝的龙颜也在所不惜。那么历史上的魏征真是这么一个不畏强权,非常执拗的人物吗其实历史上的魏征可能与你想象中的不一样。

魏征原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幕僚。“玄武门之变”过后,李建成被杀。李世民看重魏征的才华,同时也为了稳定“太子党”的人心,因此不仅赦免魏征之罪,还对他委以重任。事实证明,李世民的这一收编策略很高明,许多“太魏征进谏的故事子党”成员看到连魏征这样的隐太子心腹都被提拔重用,自己就更不会遭到清算了,于是纷纷放弃了抵抗。

李世民登基不久就召见群臣,让大家畅所欲言探讨大唐未来的施政方针。李世民先抛出自己的观点说道:“我朝承大乱之后,百姓不易接受教化,欲求天下大治恐难以见成效。”

魏征反驳说:“长期安定之人容易骄逸,骄逸才难以教化;而久经离乱之民愁苦,愁苦则易于治理。譬如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觉得可口,什么水都觉得好喝一样。”

听完魏征的一席话后,李世民觉得颇有道理,但还是觉得未必像他说得那么轻松。魏征见皇帝还存有疑虑,于是继续说道:“若明君施政,上下同心,四方响应,天下大治并不难,三年成功尤嫌太晚!”

听到这里,以封德彝为首的一群官员纷纷嘲笑魏征是书生之见,不识时务。然而魏征说:“五帝三王治国时,人民也是久经离乱,可照样能够教化。躬行帝道则成就帝业,躬行王道则成就王业,一切都取决于人君的努力。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都是在天下大乱后缔造了太平盛世,难道说古人都淳厚质朴,后人都奸诈狡猾,无法教化吗”

魏征的这番雄辩没能说服封德彝等朝臣,但却说服了李世民。于是贞观朝初期这场围绕应该采用王道治国还是霸道治国的争论最后以魏征的王道论胜出宣告结果。此后李世民开始不遗余力地推行轻徭薄赋,仁政治国,终于开创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

贞观元年九月,南方多州都向李世民送上奏章,检举此前已归附唐朝的原岭南军阀冯盎有谋反迹象。得知此消息后,李世民立即决定出兵镇压,朝廷多数官员也赞成应以雷霆手段将事态控制在萌芽阶段。然而魏征却认为,岭南山高路远,瘴气流行,真要打仗必定耗费巨大。而冯盎也未必是真的有魏征进谏的故事心反叛,只是南方各州众口一词让他无法辩驳。因此对冯盎应该诚心招抚,必可不战而令其归服。

李世民采纳了魏征的谏言,派使者前往岭南。结果冯盎向使者坦言了自己的委屈,并立即让儿子前往长安觐见朝贡。冯盎反叛之事就这样四两拨千斤地翻篇了。事后李世民对魏征大加赞赏,称其胜过十万雄兵。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葬于昭陵。李世民思念亡妻心切,于是便在宫中修建了一座可以看到昭陵的瞭望塔,以解思念之苦。

魏征进谏的故事

有一天,李世民带着魏征一起登上瞭望塔,并指着昭陵的方向问魏征看到那边是什么了吗。魏征说:“臣老眼昏花,看不到。”李世民大感不解说道:“那是昭陵啊,这么明显怎么还看不到呢”魏征说:“陛下说的是昭陵啊,那臣早看到了,臣还以为陛下要臣看的是高祖的献陵呢!”李世民先是一怔,随即就明白过来,魏征这是趁机进谏,并拐弯抹角地骂自己心里只有老婆,没有老爹呢。随后李世民就下令拆掉瞭望塔,不管昭陵还是献陵,干脆都不看了。

李世民身边人才济济,文有房玄龄、杜如晦,武有李靖、李勣,而大家在谈到魏征的时候,则往往只记得他犯颜直谏,敢说话。可从上文的这几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魏征在政治上的能力与智慧并不亚于房、杜等名臣。此外,魏征虽以犯颜直谏闻名,但他也不是无脑乱喷,而是很有技巧地向李世民提出意见。也就是说,魏征不仅敢说话,而且懂说话,会说话。

值得一提的是,魏征之所以能成为犯颜直谏的典范,离不开李世民纳谏如流的决心。魏征自己就曾当着李世民坦言道:“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所以只有贤君手下才会出名臣,而昏君手下则尽是奸臣。不是臣子能力或人品不达标,而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参考文献:《贞观政要》、《资治通鉴》

魏征为什么敢于“犯言直谏”

作者:郝加献

(一组《唐砖》里的魏征)

(一)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佳话”

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从谏如流,可谓一代“明君”,早朝接纳200多次大臣魏征的谏言,即使尴尬亦从容纳言,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并将魏征喻为“铜镜”,他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征,字直成,河北晋州人。唐太宗时拜议谏大夫,以正直敢谏闻名于朝堂。名言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最著名的是名疏之一的《谏太宗十思疏》,提倡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等。

郭预衡在《中国散文史》高度评魏征的这篇谏疏,说:“正如汉初的论政之文曾经以秦为鉴,魏征为文论到隋帝之过,也略似贾谊之写《过秦》。用意相同,文风亦颇相似。在贾谊之后,魏征之前,几百年间,几乎不曾有过这样的文章。”

唐太宗

(二)面对杀身之祸,魏征腰板挺直

魏征早年投靠唐高祖李渊,主要为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政敌太子李建成服务,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成功后,又归于他的门下。

李世民曾经生气地质问魏征说:“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关系”面对可能降临的杀身之祸,魏征显出超越常人的气度和姿态,自信的回答:“如果太子早听我的话,那么,他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李世民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刚直不阿的精神所征服,马上任命魏征为专门负责给皇上提意见的谏议大夫,后又提升到了宰相的位置上。魏征并没有就此把腰弯下来,却时时犯言直谏,即使唐太宗不自在,也言无不尽。唐太宗赞赏并接受魏征的谏疏,写诏书嘉许他,还将诏书放在案头,以资警惕。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卒,太宗自制碑文,并为书。太宗高度褒美魏征,“以人为镜”,“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三)“犯言直谏”是魏征立身的利器,立业的法宝

历朝历代,封建臣子对皇帝惟命是从,百依百顺,俯首谄媚,是常态。但是,为什么魏征却独独反其道而行之,以“犯言直谏”而闻名于世呢

反思魏征的犯颜进谏,魏征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既无良好的“出身”,也无过硬的“出处”,五易其主的魏征,如果低眉折腰,摇尾乞怜,真的会难免杀身之祸;“置之死地而后生”,“犯言直谏”成了魏征立身的利器,立业的法宝。

死后,其“镜”破碎,碑文被毁,高大形象在唐太宗心中轰然坍塌,也与“直谏”有关:有人作证,魏征谏诤唐太宗的奏章,都自己偷偷地录下副本,交给了史官褚遂良,以求录之国史。此举激怒了唐太宗,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书玉的婚约,还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这是后话。

【作者简介】郝加献,北京密云人,自由撰稿人。长期致力于文化散文的创作。长篇历史散文《旷世名园圆明园》荣获纪念圆明园罹难150周年大型征文优秀奖。

推荐:

《红楼梦》里对待儿子贾政和儿媳王夫人有什么不同

婉约派词宗秦观是如何把老天爷给一手烂牌打成了精彩人生的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