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下省的职能

门下省的职能

人际情感绵江seo培训2022-01-07 17:07:49168A+A-

三省六部制的源头不在隋朝又在哪里?他们的权力大小是怎么被几堵宫墙给分出个三六九等的?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在一些历史爱好者的口里往往会在中国的朝代前加上一个字,这一个字一定程度上也表达了后世对它们的定性,比如强汉盛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唐刀汉马扬威万里之外的血性。

但就像拿破仑说的:“我一生最大的光荣门下省的职能不是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一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荣光,但有一样东西是永远不会磨灭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能让手撕欧洲诸强的拿皇都觉得重要的《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民法典,时至今日,几经修改,仍在法国使用,并对欧陆乃至美洲诸国的民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说明了虽然战争可以使人屈服一时,但只有文化制度才能让人心服一世。汉唐的盛世基因自然也写在了那些被后世所继承发扬的文化制度上。

但真要深挖,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两汉四百年天下,前面有二世而亡的秦朝,盛唐三百年江山前面有个三十七年的隋朝,都是一个短命王朝加上一个长寿王朝的CP组合。秦朝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一手郡县制传承了两千多年,而隋朝同样成果突出,开创科举制,开挖大运河,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更是加速了古代中国的君主集权之路。

隋朝大运河

等一下,这里一个问题,中国的历史是上下贯通的,对此钱穆曾举过一个例子,他说因为历史上的一些遗恨,导致敦煌国宝大量外流,以至于日本成为了敦煌学的核心。但就算如此,他们也犯过错误,日本的敦煌学界曾经长期认定敦煌文书最古者出门下省的职能自北魏,原因就在法国馆藏的敦煌文书中有一条写着:天兴(?)七年十一月,前高昌令、御史大夫、检校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索全状文。日本的专家认为天兴是北魏道武帝年号,但他们却忽略了这些职衔的年代背景。别的不说就上柱国这个官名已经决定了这文件不可能早过北周,最早的上柱国就是北周权臣宇文宪。

我们在这里引用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读史必须在博学的基础上专精,才能避免这种曲解文意的错误出现。

就拿开头说的三省六部制来说,真的是直到隋朝才出现的创新吗?显然不是,这里面尚书省和六部的雏形早在隋朝拿下天下七百年前就出现了。

没错就是那个金屋藏娇的汉武帝,他不仅在感情上会另辟蹊径,就连在集权路上也依葫芦画瓢,在宫墙内之内藏了一个中朝,形成了中外朝并行的二元政治。什么叫中朝什么叫外朝呢,出入宫廷,在殿内办事为中朝,在宫外处理政务称为外朝,另外还有一个被我们所熟知的太监宦官以及其他侍从官员因为在最里面的禁中办事,他们权势大的时候就代表了内朝,而此时这个用来牵制外朝的中朝成员就是以宫里面的尚书组成的。

尚书这个官最早诞生在战国时代,在秦汉时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作为六百石的低级官员本质上可以算作皇帝在宫内的高级秘书。直到汉武帝为了集权,用位低权重的中朝官限制相权,尚书才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从此原来的秘书们开始分曹理事。

门下省的职能

到了东汉光武中兴时,中朝官系统分设六曹,六曹的尚书和台阁的正副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被称为八座,八座下各有尚书左右丞一人,尚书郎六人,令史三人,他们在一起就组成了这个叫做尚书台的机构,而后来不仅相权被尚书们侵蚀就连九卿的职权也逐渐被六曹尚书给虚化,虽然后来六部的雏形初显,但是尚书还是挂在少府的名下。为了有效调度,就有一项非常措施应运而生。

这个非常措施叫做加官,它是由汉武帝发明。通过授予一些心腹朝臣侍中、散骑中常侍、给事中这样的加官,外朝的大臣也有了进出宫廷,参与尚书台工作的权力。要不是大司马,要不是大将军,再不济也是个外戚的显贵们纷纷挂着领尚书事的头衔带着手下的侍中、中常侍、给事中、尚书成为了高高在上的一极。领尚书事的权力有多大,从一个人的经历就可以看出来。古时候把大臣废立君主称为行伊霍之事,这里面的霍就是指昭宣时期的权臣霍光,他不仅是大司马,大将军还是外戚,他挂着的领尚书事头衔更让他在权力的位次上远超了外朝的丞相。

而到了魏晋时期,尚书台开始摆脱少府的牵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机构,这也导致了他的办公地点从宫内移到了宫外,原来的中朝官也就成了外朝官,本来用于限制对手的棋子反而变成了对手。为了限制他们,自然需要新的中朝官体系,于是魏文帝曹丕借助一改一设的手段重建了用来分权的中朝系统。所谓一改指的是把原来的秘书令改成了中书令,一设指的是新设了中书监。

历史上最有名的尚书令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新的中朝系统也是脱胎于皇帝的秘书系统,至于为啥有两个平行的机构,仅仅是因为曹丕有两个亲信资历相当,能力接近,为了平衡只好各领一个山头了。而在随后的历史中,中书监中书令两个头衔也如之前的尚书令,领尚书事一般成为了权臣标配。王导都与司马睿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了,也不肯放弃中书监的位置,而南北朝时期,中书令更更是权势熏天,既不称本名,也不叫官名,而是被尊称为令公。

历史总是循环往复的,中书令中书监的强大使得君权又遭受到了威胁,原来的加官侍中也就找到了机会,再次出现在皇帝的视野里。侍中和尚书一样早在秦汉就出现了,就像尚书是原来宫里头皇帝的秘书,侍中也只是宫外头丞相府的跑腿。到了后来宫里也有了侍中,但干的活比相府跑腿还要敷衍,他们成了皇帝的服搭、马夫甚至起夜的侍从。

侍中的转机同样来自于汉武帝刘彻,因为加官的存在,侍中开始和高门显贵联系到了一起,从此他们能够作为尚书台的一员参与国政的决议。等到了东汉,尚书台作为中朝官越来越难到内朝的禁中办事,所以为了让沟通从心开始,皇帝就把一众加官里的侍中单独拎了出来,毕竟他们也曾经把侍从的活干出花的职位,所以在禁中成立了一个由侍中、黄门侍郎等组成的侍中寺也不奇怪。当然这时候在禁中的除了侍中寺以外还有由宦官构成的东寺、西寺,以至于后来,外戚主管的侍中寺和宦官把持的东西寺为了禁中之权一直争斗不休,直到汉章帝时因为侍中郭举与后宫那些不可言门下省的职能喻的事,侍中寺被迁出禁中才告一段落。

东汉的宦官们

侍中再次回归禁中则要等到汉末军阀上台,一举剿灭了禁中的宦官势力。而机构的名字也从侍中寺变成了侍中省,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侍中不断崛起的发迹史。因为相比于当时位于外朝的尚书台以及位于中朝的中书令和中书监,禁中的侍中们更接近君主,所以他们虽然是后起之秀但也成为了牵制中书尚书势力的第三级。

等到了东晋,禁中的侍中省和其他加官比如说散骑常侍、中常侍、给事中等加官组成的散骑省一起合并成了门下省,拥有保管皇帝玺印,封驳诏书谕旨的权力。所以说国家政令从制定到施行的最后一道关卡就是门下省。

侍中们能获得如此重大权力,来自于君主和这些贴身侍中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来源我们可以从几则故事里了解一下,西晋八王之乱时侍中嵇绍扑在晋惠帝身上,做了人肉盾牌挡箭,当场死亡。东晋苏峻兵乱,顶着叛军口吐芬芳一手抱小皇帝一手指骂群小的是侍中,南朝萧道成逼宫要玉玺时,不惧生死拒绝的也是侍中。正是因为这样的亲密关系,侍中开始逐超越尚书中书成为最重要的政治人物。

现在我们就要回答前文提出的问题了,这哥叁谁是老大谁是老小

如果从岁数看的话

我们可以发现尚书台成立最早是大哥,中书令中书监产自尚书台之后,而门下省出现时间最晚只能做小弟。

但如果从权利大小看的话

最早出现的尚书台即后来的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反倒是权力最小的,接替尚书成为中朝官的中书监中书令权力稍大,但都敌不过作为老大的内朝官——门下省长官侍中。

这种权力的大小划分恰恰映射了他们的办公地点与皇帝的距离,尚书在宫外距离最小,中书位于宫内,门下位于禁中和皇帝挨得最近 。这种相权三分,彼此牵制,以与皇帝远近亲疏划分座次的三省六部系统并不是在隋唐突然出现的,而是从秦汉走来,在魏晋南北朝不断成熟发展的,表面看起来是官职的变革,本质上是君权和相权,集权和分权两种趋势不断博弈的结果。

三省产生于汉武帝的权力欲,而为了维持历代皇帝的权力欲,机构的职能也在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分裂而加速,毕竟乱世的权斗程度那都得翻个倍,也正是有了前面的铺垫这才有了隋朝的临门一脚。所以我们才会说权力从来都不是一场可以迅速决出胜负的游戏。

更多内容请点击关注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