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人际情感绵江seo培训2021-12-31 10:21:23163A+A-

原创: CamaelLiu

1895年5月2日,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万言书”被送到督察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

为何要叫“公车上书”?

难道是“坐着公交车递上万言书”么?

解释“公车上书”这个词,首先要说一说何为“公车”。

汉朝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时,很多地方用公家的车马,递送应征入京的士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1895年4月,清政府向日本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

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

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广东、湖南、湖北三省举人,首先上书清政府,请求拒绝批准条约。

其他各省举人也都闻风而动,纷纷到都察院上书。都察院门前人群纷集,议论沸腾,反对《马关条约》的声浪传遍京师。

正因如此,广东举人康有为,看到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认为“士气可用”,乃命其弟子梁启超奔走联络,集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位于今宣武门外达智桥,见下图),研讨共同联名上书。

康有为以一昼两夜时间,起草了一份长达一万四千多字的“万言书”,参加签名者达一千二百余人。他在“万言书”中提出了迁都、变法、拒和的主张,三者以变法为要,并强调指出:“筹自强之策,计万世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1895年5月2日,“万言书公车上书是什么意思”被投递到都察院。由于是起因于举人的爱国热情,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因此就称为“公车上书”。这次上书,虽因都察院拒绝呈递,而无法上达给光绪皇帝,但在清代历史中,作为一次士人联合大请愿则是没有前例的,对推动以后的变法运动起了重要作用。

清代督察院

也有一种说法,其实康有为并未将万言书递送到都察院,这在《公车上书记》中有详细交代,都察院很冤枉地背了这口黑锅。其实,都察院非但没有拒收万言书之事,反而是在1895年的上书大潮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事实上,康有为是否递交万言书,这并不重要,历史上讲的是“公车上书”,又不是“康有为上书”。就在1895年的二月至四月间,反对和谈的奏折、电报多达150余次,参与人数超过2000余人次。各地的官员、举人们,不约而同举行了热情高涨的爱国上书活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公车上书”,其实是两个,一个是由在京官员和高层发动,各省举人参加的上书活动;另一个,则是以康有为起草万言书为核心的“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上书。

点击“了解更多”,进入团结出版社官方有赞书城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新闻大求真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支持Ctrl+Enter提交
qrcode

新闻大求真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蜀ICP备2021016220号-8
Powered by Themes by seo最新技术